•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初中数学教学视频免费】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优秀...
  • 【初中数学教学视频免费】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6篇初中数学教学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 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 =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8、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

    (1)求线段AB的长。

    (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四、教学反思:

    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篇二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

    多媒体演示: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

    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

    设问2:能否举例说明?由学生自学,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比如: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设问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吗?由学生自学再讨论.

    老师点拨:由x>50÷得x>75说明x任意取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集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50的解.<,>50,x>50÷都设问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点拨: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4.解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解不等式?由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

    (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

    问题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x>75呢?问题2:如果在数轴上表示x≤ 75,又如何表示呢?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老师适当补充:“≥”与“≤”的意义,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 75就是不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

    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心得,不断积累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课外反馈

    教科书第119页第1题,第120页第2,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六、目标检测设计

    1.填空

    下列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x +7>

    ②x≥ y + 2 = 0

    ③ 5x + 7

    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区分不等式、等式与代数式,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

    ① a与5的和小于7

    ② a的与b的3倍的和是非负数

    ③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它的周长不超过160cm,求x满足的条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既要正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于(小于)、非负数(正数或负数)、不超过(不低于)”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又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实际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篇三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抽象思维趋于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

    二、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及其简单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勾股定理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四边形、圆、解直角三角形等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探索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

    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五、教学方法

    (学法)“引导探索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六、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1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的图案向学生提问

    (1) 你见过这个图案吗?

    (2) 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赵爽弦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同时为探索勾股定理提供背景材料。

    教学环节2 教学过程:实验操作获取新知归纳验证完善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探索

    学生活动:猜想实验合作交流画图测量拼图验证

    设计意图: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出赵爽弦图,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成就感。通过拼图活动,使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体会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讨论、交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环节3 教学过程:解决问题应用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例题和练习

    学生活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勾股定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和应用,培养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的本质: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顺利解决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求直角三角形边长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环节4 教学内容:课堂小结巩固新知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既引导学生从面积的角度理解勾股定理,又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堂整体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给学生留有继续学习的空间和兴趣,及时获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与指导。

    八、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和b,斜边为c,那么 a2+b2=c2。

    九、习题拓展

    如图,将长为10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BC长为6米。

    (1)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端B的距离AB。

    (2)若梯子下部C向后移动2米到C1点,那么梯子上部A向下移动了多少米?

    十、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下节课展示、交流。

    2。做一棵奇妙的勾股树(选做)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设计示例一——公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二——公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米),上底,高,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

    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

    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

    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内圆半径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

    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

    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高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当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千米/时,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师:公式本身是用等号联接起来的代数式,许多公式在实际中都有重要的用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还可以利用公式推导出新的公式、

    八、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________,周长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高是,它的面积___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高是,那么它的体积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求它的体积V,如果,V是多少?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___页x、x、x第___页x组x

    (二)选做题课本第___页___组x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篇五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问题

    母亲26岁结婚,第二年生个儿子,若干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到3倍,此时母亲的年龄为几岁?

    解法一:设经过x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由题意得

    26+x=3x 解法二:设母亲的年龄为x岁。 由题意得

    x=3(x-26)

    (二)精选讲例,探求新知

    例2、某班有45位学生,共有班费2400元钱,准备给每位学生订一份报纸。已知《作文报》的订费为60元/年,《科学报》的订费为50元/年,则订阅两种报纸各多少人?

    巩固练习 小明和小李两人进行投篮比赛,规则:小明投3分球,小李投2分球,两人共投中20次,经计算两人得分相等,问小李和小明各投中几个球。

    (三)变式训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

    1、小明和小李两人进行投篮比赛,小明投3分球,小李投2分球,两人共投中100次,小明投中率为40%,小明投中率为40%,经计算两人得分相等,问小李和小明各投中几个球。 问题

    2、已知某电脑公司有A型、B型、C型3种型号的电脑,其价格分别为A型6000元/台、B型4000元/台、C型2500元/台,我校计划将100500元钱全部用于从该公司购进其中两种不同型号电脑共36台,请你设计出几种不同的购买方案供学校采用。小红的方案:她认为可以购进A型和B型电脑,请你判断小红提出的方案是否合理,并通过计算说明。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A、B两地相距36千米,甲从A地出发步行到B地,乙从B地出发步行到A地,两人同时出发,4小时候相遇。若6小时后,甲所余路程为乙所余路程的2倍,求甲乙两人的速度。

    2、某班借来一批图书,分借给同学阅览,如果每人借6本,那么会有一个同学没书可借,如果每人借5本,那么还剩5本书没人借,问该班有多少人,有多少书。

    (五)拓展

    1、变题训练问题2中,若学校要购买A、B、C3种型号的电脑,有如何安排?

    2、某中学新建一栋4层的教学大楼,每层楼有8间教室,进、出这栋大楼共有4道门,其中两道正门大小相同,两道侧门大小也相同。安全检查中,对4道门进行测试,当同时开启一道正门和两道侧门时,2分钟内可以通过560名学生,当同时开启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时,4分钟内可以通过800名学生。

    ⑴问平均每分钟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各可以通过多少名学生。

    ⑵检查中发现,紧急情况时因学生拥挤,出门的效率将降低20%,安全检查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全大楼的学生应在5分钟内通过这4道门安全撤离。假设这栋大楼每间教师最多有45名学生,问建造的这4道门是否符合安全规定。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的比,对应叫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

    ②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

    ①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② 通过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比值的推倒,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

    教学思考

    通过例题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感受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

    在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

    课前准备

    幻灯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提出疑问“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是否只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性质?”从而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认真听课、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

    二、新课讲解

    1、 做一做

    以实际问题做引例,初步让学生感知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

    钳工小王准备按照比例尺为3∶4的图纸制作三角形零件,图纸上的△ABC表示该零件的横断面△ABC,CD和CD分别是它们的高。

    (1) , , 各等于多少?

    (2)△ABC与△ABC相似吗?如果相似,请说明理由,并指出它们的相似比。

    (3)请你在图4-38中再找出一对相似三角形。

    (4) 等于多少?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阅读课本材料,弄清题意,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画图,在练习本上作答。

    依次回答课本提出的4个问题并加以思考

    2、议一议

    根据上面的引例让学生猜测,证明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已知△ABC∽△ABC,△ABC与△ABC的相似比为k.

    (1)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高,那么 等于多少?

    (2)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角平分线,那么 等于多少?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中线呢?

    学生经历观察,推证、讨论,交流后,独立回答。

    3、教师归纳

    总结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学生理解、熟记。

    归纳、类比加深对相似性质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

    例题讲解,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如图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底边BC=60 cm,高AD=40 cm,四边形PQRS是正方形。

    (1) △ASR与△ABC相似吗?为什么?

    (2) 求正方形PQRS的边长。

    阅读例题材料,弄懂题意,然后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写出解题过程。

    四、探索活动:

    如图,AD,AD分别是△ABC和△ABC的角平分线,且AB:AB=BD:BD=AD:AD,你认为△ABC∽△ABC吗?

    针对此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后作答。

    五、课时小结

    指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本节课主要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判定推导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学生畅所欲言,谈学习的体会,遇到的困难以及获得的启发。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节选

    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29.6相似多边形及其性质

    一、1.做一做

    2.议一议

    3.例题讲解

    二、课堂练习

    三、课时小节

    四、课后作业


    【初中数学教学视频免费】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优秀6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680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八年级下册历史的教学计划【优秀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