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
  •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内容是贴心为您带来的5篇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平均数》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

    2、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难点

    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方法

    探讨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A);

    第二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B);

    第三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C)、

    六、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以及如何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Ⅱ、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某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归纳总结 篇二

    1、通过今天的分一分,算一算,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现在谁来说一说四(1)班和四(2)的“平均分”是怎么回事?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男生 女生

    6+9+7+6=28(个) 10+4+7+5+4=30(个)

    28÷4=7(个) 30÷5=6(个)

    平均数: 7 平均数: 6

    《平均数》数学教案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求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切实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用来操作的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论

    师:今天的数学学习咱们从一个故事说起,话说一个老猴子在桃树上摘了12个桃子,回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子分桃子给他们,猴一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问:对于老猴子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不公平师:为何不公平?板:不一样多

    师:如果我们用小圆片代替桃子贴图:7、4、1个圆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个数一样多?

    方法:移多补少。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引出计算方法:(7+4+1)÷3=4(个)

    小结:同学们挺聪明的,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平均数,研究它的意义。

    板书:平均数

    二、寻求方法,探索新知

    说到平均数,老师想起前不久学校举行的篮球赛的时候,五(2)班男女生之间发生的一场争执,五(2)班男子篮球队,要替换一名队员,7号和8号都要求参加,争执不下,为了在关键时候找准队员,老师找出了它们俩在一场小组赛中的成绩统计:

    第1场第2场第3场第4场第5场

    791113

    8713128

    师:观察统计表,从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能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帮老师作出决定吗?派谁上场?

    讨论交流:

    生1:比总分。生2:场次多的。

    引出:比总分和场次均不公平师:比什么呢?生:比平均每场得分。

    总结:由于场次不同,不能比总分,就像刚才说的,比两个队员平均每场的得分,也就是它们各自得分的平均数比较合理。

    2、动手操作,求两个队员的平均每场的得分

    (1)在小组长带领下,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摆一摆,移一移,或用其它更简捷方法,求7号队员的平均得分。

    (2)展示交流方法

    生:我们用移动小圆片的方法,求出了7号队员平均每场得分,从第4场拿出来2个小圆片补给第一场,这样每场得分就一样多了。

    师:通过移动学具方法,你们得出了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是多少?

    师: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移动一次,就求出了7号得分的平均数,这个办法简捷清楚,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他们?)

    生:为什么要把第4场得分移动起来补给第一场呢?

    生:把多的补给少的,就能使他们结果趋于一致。

    师:不仅操作好,说得也好,大家知道吗?你们刚才运用的就是咱们数学上用来研究平均数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课件:动态演示一次。

    方法二:计算方法

    师:我刚才看到有不少同学有纸笔在写,谁用计算方法了?

    板书:(9+11+13)÷3=11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除以3?

    师:在这个过程中先把多的和少的合在一块,再平均分成3份,这样能使每份一样多吗?是多少?这和我们刚才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的结果相同吗?

    3、自主探索,求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的得分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一求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

    展示方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课件展示)

    方法二:计算方法(7+13+12+8)÷4=10(分)

    分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现在能帮五(2)班同学解决他们争论的问题了吗?

    师:解决两个队员平均得分时,我们都用到了计算方法,这两个计算方法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先求总分,再求平均每场得分。

    引出:求平均数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小结:遇到这样的问题到底是移多补少还是计算方法,我想这要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如果数据小,可用移多补少,如果数据较大,可以用计算方法。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10”是8号运动员哪场比赛得分?

    “11”是7号运动员哪场比赛得分?

    生:不是哪一场得分,而是将它的得分平均之后的得分。

    师:好极了,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而是我们经过移多补少或者是合再均分之后,算出的一个理想的数。

    师:仔细观察,将10、11与它们原来每组数据中的数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独特发现?(课件演示)

    引出:平均数介于最大和最小数之间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你能勇敢闯关吗?

    挑战第一关:“明辨是非”

    (1)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教学内容: 篇五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50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70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我从哪里来教案反思_《我从哪里来?》教案优秀2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