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六年级数学下...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4篇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练习四第4~12题和第23页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步理解、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能根 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出圆锥的体积。

    2、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进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体积计算。

    (1)提问: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2)口答下列各圆锥的体积。

    ①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2分米。

    ②底面积4平方厘米,高4.5厘米。

    2、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练习圆锥体积的计算,通过练习,还要能应用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新课

    组织练习。

    1、做练习四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

    2、做练习四第5题。

    把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相互转化,从已知的圆柱体积得出相应的圆锥体积,从已知的圆锥体积得出相应的圆柱体积,继续加强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理解。

    3、做练习四第6题。

    出示第6题的图。

    引导分析:根据图示的各个立体图形的底面直径与高,寻找与圆锥体积相等的圆柱,可以从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推理出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如果底面积相等,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圆柱的高是圆锥的1/3;如果高相等,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3倍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1/3。还要注意到,大圆的直径是小圆的3倍小圆直径是大圆的1/3,大圆的面积则是小圆的9倍小圆的面积是大圆的1/9。

    4、做练习四第7题。

    (1)提问:圆锥体积最大时与圆柱的关系是什么?(等底等高)

    接着让学生独立练习。

    (2)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其他问题,进一步的掌握圆锥和圆柱的关系。

    5、做练习四第8题。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6、做练习四第9题。

    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绕它的两条高旋转一周形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圆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计算。

    7、做练习四第12题。

    出示圆锥形模型,提问:你有什么办法算山它的体积吗,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测量直径和高。请同学们回去测量你用第115页图制作的圆锥,求出它的体积来。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和应用:计算体积需要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没有告诉底面积,我们要先求半径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应用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有时候还可以计算出圆锥形物休的重量。

    四、布置作业

    1、练习四第10.11题。

    2、学有余力学生完成思考题。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篇二

    六年级的学生对立体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借助圆锥体和圆柱体的联系和区别,引出圆锥体的特征,进而分散了难点。在讲授体积公式时,我设计的实验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就可以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知识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研究者。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很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动手制作圆锥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自主探究圆锥体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了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境,把教师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节课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感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操作,有独立的思考,有小组的合作学习,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像,使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自主地学习知识,发现规律,实际应用,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 篇三

    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43页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3—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比圆柱体积多的沙土(最好让学生也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导人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接着,教师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我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圆柱。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学生:3次。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 圆柱体积

    教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学生:等于“底面积×高”。

    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 ×底面积×高

    教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1/3 sh

    2、教学例1。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 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再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第5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

    做完后集体订正。

    4、教学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以及每立方米小麦的重量;求这堆小麦的重量。

    教师: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出什么?

    学生:必须先求出这堆小麦的体积。

    教师:要求这堆小麦的体积又该怎么办?

    学生:由于这堆小麦近似于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

    教师:但是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

    学生:先算出麦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麦堆的体积。

    教师:求得小麦的体积后。应该怎样求小麦的重量?

    学生:用每立方米小麦的重量乘以小麦的体积就可以求得小麦的重量。

    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50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教师要说明小麦每立方米的重量随着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要经过量才能确定,735千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常数

    (2)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

    讨论后。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介绍一下测量的方法:测量底面直径时。可以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小麦堆两侧,测量出两根竹竿间的距离就是底面直径:也可以用绳子在底部圆的周围围上一圈量得小麦堆的周长,再算出直径。测量小麦堆的高。可用两根竹竿。将一根竹竿过小麦堆的顶部水平放置,另一根竹竿竖直与水平的竹竿成直角即可量得高。

    5、做“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

    学生:要先求圆锥的底面积。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

    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3题。

    指定3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2,做练习九的第4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3)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然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九的第5题。

    教师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1)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2)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3)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51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篇四

    这一节失败的课让我反思了很多,除了总结和练习,还找到了很多不足之处均待提高。

    1.课堂提问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如: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这个圆锥的体积?问题提出后,我仅停顿了2秒,没有学生举手我就接着说我们解决一个未知问题通常会把它转化为已知问题,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转化为我们原来学过的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呢?说完这句话,我就意识到,这个地方应该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说一说方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我再说这些话,学生可能会给我很多惊喜。

    2.实验结束后,你想说什么?

    学生经历了猜想、体验、探究、验证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很多问题、矛盾。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该有很多话要说。此时问一问,你想说什么?既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提升的过程,又能顺利的总结出这节课的结论。

    3.如何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高年级的学生也能积极回答问题?

    这个问题,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总以为就是高年级学生的公开课比低年级的公开课难上,这节课后也豁然找到了原因:一是出在我平时的课堂上。由于平时上课总要照顾后进生,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不去叫举手的好学生,总去点不举手的后进生,公开课时也不由自主地这样做。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导致,举手的同学本来就有些害怕,我还总不去叫他。不但打击了举手同学的积极性,还打消了其他同学举手的念头。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缘于教师上课的心态。对着低年级学生上课,我们很容易放下姿态,去哄他们,有一点做的好、说的好了,教师就会给很高的评价。而且态度还和蔼可亲。但是对着六年级学生,就觉得他们是大孩子了。自己首先都没有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又怎么能向他们要同样的课堂效果呢?

    通过不断的反思自己,让我发现了很多自己的问题。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我从教以来对我打击最大的一节课,却又是让我收获最大的一节课。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有机会真想再重新上一遍这节课。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优秀4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75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2022最新版1500字]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2022最新版(通用8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