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月光曲》教学实录 ...
  •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月光曲》教学实录 2份【优秀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10篇《月光曲》教学实录 2份,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音乐·情感·联想──《月光曲》教学实录 篇一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

    (好奇) 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 兄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 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课前准备:

    板书课题,课件打开: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

    放音乐《致爱丽斯》

    课前准备: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

    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知道吗?

    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

    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

    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

    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是这样的,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太

    生:刻苦了,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

    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

    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师:两条途径,利用上网查资料,挺便捷的。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师:说明他很有音乐天赋,8岁呀,不简单。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到了晚年失聪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上网查的

    师:恩,其实课后资料袋也写着呢,说明他生活坎坷。同学们,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说什么吗?但是

    生:但是贝多芬用他自己的顽强的毅力,不断的努力,赢得了更多的观众,逾越自己音乐上的最高峰

    师:说得多好啊,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花,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师:上课

    生:老师好

    老师:请坐。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已经预习了,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在黑板上写字可以稍微把字写大一点。

    1,听写词语

    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一笔一画工整有力。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几个词语的笔画,先听后写

    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生写)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的对吗?

    生:对

    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他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正确,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之”,明白吗?

    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

    学生写

    老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非常善于联想

    学生: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皎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到是皎洁的月光

    生:我觉得是特别轻柔,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老师:恩,蒋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

    生:第二种

    师:第二种,清幽的月光让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生小声说。

    师;没事儿,放出声音也没关系

    师: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贝多芬谱写月光曲时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因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的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月光曲

    老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情境,请愿意再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

    学生:就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老师:是吗?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一间茅屋,贝多芬谈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

    师生:月光曲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生默读,师巡视,师:恩,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拿起了笔,把一些句子画了下来,我相信他的理由,他或许觉得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老师:同学们,咱们现在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谁先来读,好,请你读吧。

    学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谈啊,……”

    老师: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具体项,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的呢,先不要说,再读读。

    学生:我认为应该是这句话“这首曲子多难谈啊……那有多好啊”

    老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读一读,来,读出声音来。

    生读。

    师:恩。谁再来读一读?打动贝多芬的心

    学生:朗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

    老师:好的,他后边强调了那该多好啊,读出了盲姑娘内心的向往,我相信贝多芬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

    学生读

    老师:同学们,他又强调了贝多芬自己,贝多芬从姑娘的口中听到了自己名字能不激动吗?

    我们一字一句要读到贝多芬的心哪,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姑娘说,读

    学生齐读

    老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学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

    师:是,贝多芬听出了他内心满心的渴望。他还听出了什么

    生: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

    师:很喜欢音乐你听出来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

    师:追求,而不仅仅是喜欢,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要是能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

    师:我也感受到了,这是他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我是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当的,这表现出她内心的渴望,这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我从课下知道贝多芬立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一点就可以打动贝多芬,从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贝多芬为他们弹奏曲子。

    老师:我感觉到了,你真正是以贝多芬的身份,音乐家的身份来体会,富有同情心的贝多芬从这句话中还听出了什么呢?

    生:从这句话他还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师:用另外一个词形容,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生:从这句话里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听贝多芬亲自弹的音乐是有苦衷的,他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他的苦衷是什么

    生:他的苦衷是家境贫寒,所以他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师:他用了一个词,什么词

    生:贫寒

    师:贫寒哪,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

    学生:我从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

    师:种种细节让你感觉到了

    生:我体会到的是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两个太字让我感到了他家境贫穷

    老师:两个太字让你感受到他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

    学生:还有我还从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老师: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这一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这首曲子多难谈啊,”起

    学生读

    老师: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继续读妹妹的话

    学生接着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

    老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他想听贝多芬弹钢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说明他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的钢琴而难过。

    师:你也是善解人意的姑娘,明明是非常想听却说是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真希望能听到贝多芬弹,但却说只是随便说说。随便说说并不是指真的是随便说说,而是压抑了他内心的情感。

    师:你用压抑这个词我倒还不至于,但我跟你同样的感觉是盲姑娘在掩饰自己的愿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却说成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难以抉择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家境贫寒,不想再给他哥哥造成负担。

    师:体会得真好。我们来读读这段话。我们来分角色,分头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你读妹妹的话,我读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

    师生分角色读

    老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他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学生:我觉得贝多芬自己也说过他是为穷人服务的。而他这家非常贫穷,没办法听贝多芬的音乐,书上也说了“他们……”这说明他们家非常穷,而贝多芬却没办法实践他自己的话,也就是他的音乐是为穷苦人服务的,我觉得他在这里不光感动于姑娘热爱音乐,而且也很痛心,他想满足他们的愿望

    老师:你在用心体会一个音乐家的心情,去揣摩他的创作的心理,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

    学生:是这段话“他多纯熟啊,……”

    师: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读

    学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

    老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为什么再谈一曲呢

    师:哦,我想贝多芬被感动了,所以再来一曲,第一个问题还有吗?

    生:我的问题是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没有承认。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怎么说

    生:我会先弹一曲,然后再说

    师:所以你会有此一问,这是你的问题,第二个问题,还有吗?

    生:贝多芬是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还要称一个非常贫穷的姑娘为“您”

    师:是呀,我的认为是既是出于礼貌。也是出于对盲姑娘的尊重。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弹琴给她听

    师:就是他为什么再弹一曲给他听。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

    老师:是呀,这是你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同学们,我们一边交流一边思考,这些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现在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学生:从他说“弹得多娴熟啊”“多深情啊”我感觉到他听得很认真,而且他对音乐的酷爱以及执着使他认为这是贝多芬的弹的曲子

    老师:他强调了盲姑娘在用心听,而且是个热爱音乐的姑娘,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理解吗?

    学生: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确定这个音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老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当中出现了一个词“知音”,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是一篇传说,对吗?

    生:对。

    师:这个传说里面写到钟子期是于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于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出高山听出流水,那这里能够从哪里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吗?

    生:因为盲姑娘一听他弹的曲子就能猜出他是贝多芬,因为喜欢他平时经常听,所以一听他弹曲子就知道是贝多芬在弹

    老师:盲姑娘熟悉贝多芬的音乐,还有其他细节可以感受出他是贝多芬是知音呢。

    生:从开始盲姑娘弹琴弹的断断续续的,还在练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一听到弹的曲子就猜出是贝多芬,所以她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你联系上文谈了自己的理解。

    生:我是从盲姑娘第一次听贝多芬弹,而且只听了一遍,就理解出来贝多芬弹得么多娴熟,多么深情,所以是他的知音

    老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我觉得盲姑娘只听贝多芬弹了一遍,就能达到贝多芬弹的曲子那种境界,所以我觉得盲姑娘是非常能够理解贝多芬,所以是他的知音。

    师: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他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拿出声音读。

    学生读。

    师:自己读,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

    师:我能听出盲姑娘内心十分激动,谁再读一读

    生读

    师:我能感受到她内心万分的激动。咱们为了更深的理解这句话,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为什么听一首曲子能这么激动呢

    生:我觉得因为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弹奏,她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所以她非常激动

    师: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她这么激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而且我觉得他也十分的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他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他不敢相信,所以他很激动

    师:你从这句话里的哪里看出他不敢相信,难以置信啊。

    生:我从这句话里的两个您看出来的

    师: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可以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于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对吗,刚才有个同学还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个有各人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师:贝多芬默认了,这是你的理解

    生:我觉得贝多芬不回答,是因为他知道盲姑娘是自己她的知音,不想在他面前明白的说他是贝多芬。

    师:我想起两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打通两个人心灵的就是这,这

    生:这一句

    师:音乐。对吗?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生:和我们上回学于伯牙和子期一样,在这里盲姑娘知道贝多芬,我感觉他们之间是互通的,所以我感觉他们心有灵犀

    师:联系上文再次证明了音乐可以打通两个人的心。

    生:我觉得贝多芬已经知道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他非得点明出来他就是贝多芬,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老师:是的,音乐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一位同学。

    生:我的理解是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回答,这是他感谢盲姑娘的一种行为。

    老师们鼓掌。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你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你具备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潜质。好,同学们,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再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老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吧,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学生: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

    鼓掌

    老师:三个多么,一个排比,说明此时贝多芬百感交集,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学生: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中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

    鼓掌

    老师:是啊,同学们,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找到知音更感幸福的呢,还有什么比弹上一曲感谢知音更感幸福的呢,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生:我认为他会想兄妹俩如此的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去创造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为让他们听到,为知音开的音乐会。

    师:是的,很多同学强调了,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播放音乐,师配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继续听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下课。

    月光曲教学实录 篇二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语文素材”小学语文教案专页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 :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史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月光曲》教学实录 篇三

    一。根据课文填空,再回答问题。

    1.姑娘          让座。贝多芬    钢琴前面,    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    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  :“            !          !您,                  ?”

    ①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是谁写的?

    ②盲姑娘根据什么断定面前的弹琴人就是贝多芬?

    2.皮鞋匠静静地  着。他好像    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

    。        的海面上,霎时间    了银光。月亮        ,    一缕一缕    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    了大风,    了巨浪。被月光照得    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      ……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月光曲有什么联系?把描绘《月光曲》内容的句子用“      ”画出来。

    二。回答问题。

    1.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各讲了什么?第二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贝多芬共为皮鞋匠兄妹弹了几首曲子?第二首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3.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三。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四。读同学习作,完成练习。

    望月亮

    青岛市唐山路小学四年级一班  苑靖雯

    农历八月十六的晚上,吃过晚饭不久,月亮就在我家窗户上倾泻下如雾如纱的清辉。

    我走出家门,来到学校的操场上,看到月亮已离开了东边山顶。它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天边的灰云里,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美丽的面容。

    踏着月光,在秋虫的鸣叫声中,我来到居民楼东面的小湖边。这时,明月已跃出天边淡淡的灰色云朵,悬挂在点缀了或明或暗的几颗星星的深蓝色的天幕上。月光水一般地倾斜在湖边的花草树木上,湖边的石头台阶石头护栏被月光漂成了乳白色。小湖里的明月慢悠悠地在水中浮动着,泛着柔和银光的波纹在一圈一圈地荡漾。倒映在水中的明月,是那样的柔美,又离我那么近,使我以为天上的月亮真的掉进了湖里。于是我又想起猴子捞月亮的故事。

    啊!多美的月亮呀!

    1.小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月亮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月亮在天空的位置及光亮有什么变化?

    3.用“     ”画出文中想象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作用。

    五。下面诗句描写的是琵琶弹奏的声音,请你参考注释查字典理解诗句,最后写出诗句的意思。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大弦:琵琶四弦,大弦最粗,又叫粗弦。嘈嘈:形容声音粗壮厚重。小弦:细弦。切切:声音细微急促。私语:低声交谈。“嘈嘈……玉盘”两句说,大弦小弦交错而弹,“嘈嘈”和“切切”的音响混合在一起,好像大珠小珠一起落在玉盘里发出的声响一样。间关:鸟声。这句形容乐声像黄莺婉转的叫声在花底下流过。冰下难,这是形容乐声像冰下流动的泉水,幽咽难鸣。冰泉冷涩:形容乐声像结冰的泉水那样清冷凝涩。弦凝绝:弦声凝滞停顿。

    五。从下面题目中选一个,完成习作。(1.选一首你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2.观赏月亮写观察日记。)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四

    一、先说《月光曲》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名曲。这首曲子是首什么样的曲子?找出有关的段落读一读。一读了解这首曲子是描绘海上月色景象的。再读了解这景象分:月亮升起;月亮升高,月光洒满海面;海上刮起大风,海面卷起巨浪,月光下的浪花雪亮,向岸边涌来三部分。三读了解曲子的节奏由缓慢→明快→雄壮激昂,由此而入情入境地读。

    二、再说创作过程(事情的发展经过)

    教师范讲,并板书:

    这一步以“散步”开始,发展为“走近茅屋”。原因是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里的因果关系不完整,要求学生想想:贝多芬为什么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就走近茅屋呢?原因是贝多芬会想;是谁在弹我弹过的曲子?他为什么会弹得断断续续的呢?概括为“产生疑问”四个字,引出暗线:贝多芬的思想变化线。结合这一步讲清“幽静”一词词义。就因为幽静,贝多芬能听到这琴声的断断续续。

    范讲完结,总结学法:

    1.理清事情发展阶段的起始;

    2.探究促使事物发展的原因(包括事情发展的原因及设想贝多芬心理活动的情况);

    3.注意作者选词的用心,特别是对事情发展所起的作用。总结学法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举一而反三,促使学生自学下文。

    下面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逐步完成板书:

    在这五步中:

    第一步要抓住兄妹之间的对话,理解盲姑娘的渴望。但又因太穷,产生了失望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去推想贝多芬的心理活动。

    第二步点一点贝多芬进屋后所见的家景和盲姑娘对音乐的酷爱——因为这一点与家庭的穷多不相称啊!

    第三步从盲姑娘听音乐的神态及语言理解,教师插叙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使学生明确“知音”一词。再挖一挖“您”的用法,体会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

    第四步要点拨一下:为什么贝多芬创作的是《月光曲》而不是其它的曲子呢?这是因为当时的月光很幽美,兄妹的激情促使贝多芬产生创作的内容和灵感,所以称之为“即兴创作”。

    第五步说明正是因为这首曲子是即兴创作,所以贝多芬要飞奔回客店把曲子录下来。这也反映了贝多芬严肃的创作态度。

    三、接着说“传说”

    传说,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它有真实和虚构之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是因为耳聋,为表现与命运的抗争,创作了《月光曲》。既然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会在民间广泛流传呢?这就必须追寻其思想意义和民众的情感所在。经教师点拨,学生明确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他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这样的音乐家中国有没有呢?有。聂耳、贺绿汀、施光南等都是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演唱(奏)的音乐家。

    四、最后说说联想

    通过学习第九自然段,学生明白了《月光曲》具体描绘的景色,这是不是就是《月光曲》真实内容呢?不完全是,因为这是盲姑娘听琴后所想到的。由这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联想”。再读读这段联想,谈谈没有这段联想会有什么感觉。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加上联想往往使事物表现得更加深刻,更加感动人。再引导学生自己找一找课文中还有没有联想的地方,说说其作用,并读一读。

    【评析】

    《月光曲》文句优美,感情深沉,意境很深。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离今几百年,地点相距几万里,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比较困难。我们听了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范超示范两节课,上出了水平。这次教学有三大特色。

    第一,理清脉络。范老师不仅抓住了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的一条明线,而且还紧紧抓住课文的一条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暗线。这条文脉由盲姑娘的感情发展(对听演奏的渴望——听了演奏的满足——知道是贝多芬的喜出望外——聆听《月光曲》的幸福)和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对兄妹俩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动——用《月光曲》抒发情感)交织而成的。范教师的每一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 ,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情感,水到渠成,中心明确。

    第二,授以学法。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范老师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先让学生三读课文,带入意境,再示范讲清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的意思,归纳出理解课文的三条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分五步点拨,收到举一反三之功效,这对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大有裨益。

    第三,实虚结合。《月光曲》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突出的特点是“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范老师在教学中是着意用力的,不仅让学生弄清了概念,找出了实例,而且还结合学生实际诱导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月光曲》教学实录 篇五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读了课文有哪些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生开始自由读文,教师同时播放轻音乐,创设愉快、轻松的氛围。)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思考得也很专心,老师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感受到的说给自己听听,一边说说,一边改改,组织好语言。

    (生自言自语,说、思、改相结合。)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课文的感受与小组同学分享分享。

    (生开始讨论交流,协作学习,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说给全班同学听?想说就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贝多芬真了不起,无意之间的一件事都能使他激动得创作出乐曲来。  生:我感到课文写得很美,读了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

    生:我感到有一点激动,盲姑娘那么热爱音乐让我感动;那样一个伟大音乐家给一个盲姑娘弹曲子,让我感动。

    生:我的感受是课文一开始就使人觉得很静。因为贝多芬散步时在幽静的小路上走,而且伴有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多静的夜晚呀。

    师:说得很好,能说得再具体些吗?具体到某个词上去。

    生:“幽静”、“断断续续”这两个词可以体现静。

    师:为什么呢?

    生:我说不好,但我觉得静。

    师:其他同学有同感吗?有,就自由轻声读读课文来体会体会吧。

    (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体会“静”的感觉。)

    师:在这儿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刚才我们几个人觉得,这里不仅静,更使人觉得很美。你看,“幽静”是说周围大环境静,而在静中又有钢琴声叮叮咚咚地传来,多美呀。

    师:其他同学呢?

    (生有的表示同意,有的不做反应。)

    师:那好,就先来试着读一读这几句话吧,看看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可以自己读,也可以自由组合读。

    生读课文,教师巡视,然后指读这几一件事都能使他激动得创作出乐曲来。

    生:我感到课文写得很美,读了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

    生:我感到有一点激动,盲姑娘那么热爱音乐让我感动;那样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给一个盲姑娘弹曲子,让我感动。

    生:我的感受是课文一开始就使人觉得很静。因为贝多芬散步时在幽静的小路上走,而且伴有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多静的夜晚呀。

    师:说得很好,能说得再具体些吗?具体到某个词上去。

    生:“幽静”、“断断续续”这两个词可以体现静。

    师:为什么呢?

    生:我说不好,但我觉得静。

    师:其他同学有同感吗?有,就自由轻声读读课文来体会体会吧。

    (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体会“静”的感觉。)

    师:在这儿还有不同感受吗?

    生:刚才我们几个人觉得,这里不仅静,句。

    生:我觉得在读“幽静”时语气稍轻一点就更好了。

    师:那你来读读。

    (生读文,教师请其他学生轻合双目体会。)

    师:他哪儿读得好,为什么?

    生:把静读出来了。

    生:不只有静的感觉,“幽静的感觉要比“静”的感觉更美。

    师:那“幽静”究竟比静美在哪里?

    生:美在“幽上。

    师:为什么?

    (此时生语塞。)

    师:来,还是让我们来问问工具书吧。

    (生查工具书理解“幽”字。)

    生:老师,“幽”有深远、僻静、光线暗的意思,更符合当时的环境特点。

    师:在这种环境里,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会怎样?

    生:心情舒畅。

    生:真美,感觉很好。

    生:又静又美。

    生:有安闲的感觉。

    生:说“悠然”会感到更好些。

    师:如果你是贝多芬,此时心中会有什么感受?(生急于发言,师笑着引导说)先不急,再读读课文,把静、美、悠然安闲的感受综合起来,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文,深入体会。)

    生:假如我是贝多芬,四周环境这么静,我会觉得很悠闲。

    生:贝多芬在幽静的路上散步,突然听到自己写的曲子,心中一定会想,这是谁弹的呀,我得看看去。

    (生笑,表示同意。)

    师:是啊,贝多芬被静寂中那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吸引了过去,后来怎样了,你又有哪些感受呢?

    生:贝多芬听到了茅屋里的对话,我觉得他一定很高兴,因为有人特别想听他弹钢琴曲。

    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先读“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到贝多芬自己弹那该多好啊!”几句,然后讲原因)我觉得这一句能体现出盲姑娘特别想听贝多芬弹琴。

    师:说得很好,不过大家觉得有没有读出“特别想的”意思来呀?

    (生笑,一部分摇头表示没有,其他学生大多相互议论。有三、五人举手要发表意见,师请其中一个女生发言,学生表示刚才没有读出“特别想”的意思来。)

    师:那好,你来试试可以吗?

    (生重复读这几句,师请其他学生注意听,看看哪儿读得值得自己学习,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那该多好呀”几个字读得好,有“特别想”的感觉。

    生:她“多”字读得好,突出了“特别想”。

    师:那好,请大家取长补短,自己读读这几句,读出自己心中“特别想”的感觉来。

    (生开始自读体会,教师在巡视时也捧书自读,与学生共同分享。)

    师:在这儿大家还有其他感受吗?

    生:我还感到穷兄妹俩人间的深厚感情令我很感动。

    生:我想贝多芬也会深受感动的。

    生:对,因为贝多芬也深受感动,所以他推门进了茅屋,而且还为盲姑娘弹起曲子来。

    生:我还觉得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感动了。

    师:看来同学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了。那当贝多芬进入茅屋后,又使我们有什么感受呢?来,让我们先静下心来,默读浏览一下这一部分,再组织组织语言。

    (生默读浏览,教师巡视。)

    生:我的感受是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之后非常激动。

    师:你能读读吗?

    (生读“弹得多纯熟………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一句。)  师:谁来说说她哪儿读得值得你学习?

    生:她“入了神”三个字读得好,她很投人。

    生:她读两个“多“字时再轻一点就好了。

    师:为什么?

    生:我说不好。

    师:那我来读读这一处好吗?大家听一听,体会体会。

    (师范读,故意夸大两个多字的语气,显得很做作。)

    生:老师,我觉得您读得不好,有点假。

    生:对,那两个“多”字,读得太过火。

    (大多数学生笑了,表示赞同。)

    师:好,那你们读读,看看怎样读好。

    (生开始自由朗读,体会。)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有5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开始读,教师示意轮流读,并要求其他人评议。)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很熟,但xx同学读得有点不自然。

    生:我认为xx同学的停顿不够,不能很好地表达感情。

    生:我认为不是只有停顿才能表达感情,有时反而要读得快一点儿。

    生:我认为读得自然点儿,读出自己的理解就行,停顿多少并不重要。

    (还有部分没有发言的学生在座位上互相议论,各抒己见。)

    师:(示意大家安静)看来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每个人的理解、感受不同,所以读出的效果也不一样,我们怎么能强求一致呢,你们说呢?

    生:老师,我还觉得要是把两个”多”字与两个“您”字读得再有些激动的感觉就更好了。

    生:我补充,除了激动,还有点惊奇。不,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师:是吗,来,大家轻声读读,体会体会。

    (生自读,体会。)

    师:这一句里除了这两个字,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激动、出乎意料来?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默读,发现。)

    生:哦,老师,这里连着用了两个感叹号。

    生:对,句子最后用了问号。

    (其他学生有恍然大悟的表情。)

    师:噢,看来标点符号也能表达人的情感呀。那让我们赶快再读一读这几句,来加深体会吧。

    (生急于读,读得认真、投入。)

    师:贝多芬被当时的情景深深打动了,于是他又坐在钢琴前为盲姑娘弹起第二支曲子来,这时又使我们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世界,用心与他交流吧,下课。

    【评析】

    一、师生共同用“心”感悟作品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应注重于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舍弃繁琐、机械的分析、解释。这篇文章的人文内涵的具体体现就是意境美──环境是美的,人的外表是关的,人的心灵是美的,而音乐则是美的极至,所以,学生无论从中感悟到什么都是在与作是直接对话,都是有价值的情感体验。于是,王晓宇老师把一大篇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用“心”感悟,不给具体问题,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统一答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想像、表达的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所表达的是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这些体验远比我们讲出来、问出来的要深广得多);教师则是不露声色,不留痕迹地做引导──引导读书,引导思考……

    二、教师用“心”与学生交流

    我们看到,这节课上,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是那么和谐、自然、愉悦,这源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滔滔不绝”的“教师”,而是平等中的 “首席”。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师生共同研究、商量、交流的氛围中完成的。在这种氛围中,由师生交流创造的语文学习资源已远远超出教材本身;在这种氛围中,师生所感受到的审美愉悦与生命欲望已远远超过文本的局限。

    文学作品是“个性化产物”,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一教学片断留给学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个性、爱好、思想的广阔空间!

    《月光曲》课堂实录及评析 篇六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贝多芬,你知道这个人吗?

    板书:

    贝多芬

    生:知道。

    师:谁能来介绍一下。

    生:他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从书中读到的。

    二、初读课文落实字词整体感知

    师:一百多年前他就已经享誉世界,现在他的音乐仍然被人所熟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讲的就是贝多芬的传说,那么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就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借助课题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读课文。

    师:第2个问题,有点难,那就说明读书的遍数还不够多,那怎么办呢?继续读

    师:谁来说说我们的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讲了一件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听到一位盲姑娘弹他的曲子,于是他走进去弹了刚才的曲子,然后他又弹了另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还用上了课题,不错,可大家有没有发现他说得好象有点太(罗嗦)。

    师:再请一位。

    生2: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为一位盲姑娘弹钢琴曲,后来又创作了《月光曲》。

    师:这位同学就说得十分简略,我发现大家说的时候,都用到了这2个词语。

    (板书几个词语。)

    师:你能用上课题,再用上这4个词语来说说主要内容吗?

    生:贝多芬的月光曲是这样谱成的:传说有一年,贝多芬小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散步,听见一位姑娘在弹他的曲子,他走进去为他们弹刚才的曲子,后又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和他的哥哥都被曲子陶醉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的很好,当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课题,借助中心词。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师:月光曲是著名的钢琴曲,当我们听一个曲子的时候,就该理解它的。

    生:旋律。

    师:课文中有一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月光曲,读读这段话,看看它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生1:2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那时大海很宁静;第二个画面是海面刮起大风,很不平静。

    师:既然是月光曲,那就可以从月光入手,谁再来说说看。

    生2:月亮从水面上升起,月亮照在海面上微波粼粼,月亮越升越高,海面上刮起大浪,一个边一个涌上岸。

    师:如果你用刚才学过的文字给这3幅画配上的话,第一幅该用哪一段文字?

    (出示图。)

    生: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撒满银光。

    (读。)

    师:第2幅画呢?

    生2:略。

    师:第3幅画当然就是……

    生3:略。

    师:3幅画面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用这一段中的词语来概括这三幅画第一个画面。

    生1:可以用“微波粼粼”。

    师:是“微波粼粼”吗?……“升起来”好,还是“微波粼粼”好?

    生1:升起来。

    第二个画面。

    生2:越升越高。

    第三个画面。

    生3:照。

    师:就一个词语?

    生3:照得雪亮。

    师:可以概括了吗?

    生4:涌过来。

    师:同学们可能被我误导了。……这时,除了月光,还有什么?

    生5:卷起了巨浪。

    师:刮起了大风。

    然后板书:

    大风巨浪

    师:三幅画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再读这一段话。

    生1:读得不太通顺。

    师:他有没有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希望你继续努力。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这么美的月光曲,大家读得不怎么样,无论是我,还是大家都想把它读好,那怎么办呢?我们来看看图片。

    师:你能告诉我水天相接的地方是怎样的,大海的波浪微微地泛起来,而且是那么晶亮,此时的大海是多么平静,多么优美啊!该怎么读呢?自己试试看。

    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试,这位同学。

    生1:读得比较轻。

    师:我感觉到了这是平静的大海。

    师:谁还想试?

    生2:读得较有感情。

    师:此时贝多芬在琴边,他会轻轻地抚过琴键,速度会比较慢。此时的月光会在什么地方?在波光粼粼的大海上啊!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

    生:齐读。

    师:能听我来读读看吗?

    (师重点强调读了霎时间洒满了大海。)

    生:再次齐读。

    师:多美的月光啊!第2幅画面呢?说天空中有飞云,是怎样的?

    生:是淡淡的云。

    生2:是薄薄的云。

    师:是又淡又薄的云,月亮在中间穿梭,所以月光时明时暗……

    生:齐读。

    师:最后一幅,这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

    生1:波涛汹涌”。

    生:自读。

    师:谁来试试看?

    生1:读得较平淡。

    师:这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吗?这时如果贝多芬坐在钢琴旁,他会飞快地弹奏,身体也会不由自主地摇晃。谁能读出这样的感受?

    生1:读得结结巴巴。

    师:他太激动了,连话也说不清楚了。大家自己再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此时的月光在哪里?

    生:在雪亮的浪花上。

    师:这浪花怎么样?一个连着一个,所有的快乐都迸发出来,所有的激情都涌现出来!

    师:该怎样读?

    生:自由练读。

    生:齐读。

    师:这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他既给我们带来柔和的美,也给我们带来壮阔的美,既让我们欣赏了平静的大海,也让我们领略壮阔的大海。带上自己的感受再读一读。

    生:再读这段话。

    师:这么美的月光曲贝多芬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师:是什么给了贝多芬创作的冲动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理由。

    师:如果你觉得一个人有困难,可以和你的同桌,和4人小组轻轻地交流。

    师:我发现许多同学划了描写环境的句子,我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读句子。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觉得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音乐。

    师:你怎么光听到这样断断续续的音乐声,就知道她对贝多芬十分热爱呢?

    生:不做声。

    师:如果你在很远的地方听到别人在诵读自己的作品,你会感觉怎么样?

    师:很抱歉,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先上到这里,希望有机会的话还能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贝多芬创作的动机。

    月光曲教学实录 篇七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语文素材”小学语文教案专页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六:作业 :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板书设计 :

    (好奇)

    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

    史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

    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八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学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 三)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音乐·情感·联想──《月光曲》教学实录 篇九

    《月光曲》全文的主线非常清楚,那就是以贝多芬的情感贯穿全文。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是抓住这一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探索生活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朗读是最好的办法。

    一、分角色朗读

    《月光曲》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兄妹俩的谈话,从谈话中可看出他们家非常穷,这便是一个很好的朗读素材,首先我让同桌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谈话,然后再指明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谈。他们读的非常投入,我不失时机的问到:‘你们刚才读的时候声音非常低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告诉我兄妹俩家太穷了,妹妹渴望听贝多芬弹曲子,却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哥哥满足不了妹妹的愿望,心理非常难过。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出了兄妹俩的感情,也了解了贝多芬此刻的心情,知道他很同情兄妹俩 。

    二、填词朗读

    课文第五一七自然段是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谈话。这也是一段能很好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填词朗读。我将每个人物说话的前面加上一些表示感情的词语,如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惊讶地]问,贝多芬[诚恳、热情地、]说,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惊喜、赞美地     ]说。读的时侯,我读前面的旁白部分,学生读说话内容,这样,学生的感情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也更好得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欣赏朗读

    第九自然段我采用了欣赏朗读的方法。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中在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指名读,从学物的描写中,他们明白了《月光曲》的丰富内容。在读中他们也体会出了贝多芬感情的变化,接着我配上大海、月光、海涛的画面让学生跟着读。学生在画面的感染下,再加上自己体会出的感情,读起来情绪激昂,形成让人心弦震颤的节奏美感。

    不足:

    虽然通过朗读抓住了文章的情感,但我觉得如果打开音乐让学生欣赏《月光曲》,也许会很快的把学生带入愉悦的情境当中,效果会更好。

    《月光曲》教学实录 2份 篇十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案例教学中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 ——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 的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居高临下抓住文章重点。从而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弹曲、谱曲、热爱劳动人民、深入贫苦群众的人格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钢琴曲《月光曲》。

    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提倡使用工具书)

    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读懂)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

    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四、感情朗读(读好)

    1、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读后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2、同桌合作:一人读,另一名同学根据内容配上弹琴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过程。

    3、播放《月光曲》录音,论证曲调的理解,随乐曲进行朗读训练。

    4、试着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扩展)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一篇文章阅读。

    [教学反思]

    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老师由“教”,转变为“导”,学生由过去的“听”,转变为自主“学”,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在“读中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篇教学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读中入境 ,自读感悟

    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月光曲》教学实录名师】《月光曲》教学实录 2份【优秀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781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3的倍数的特征》优秀教案]《3的倍数的特征》导学案(9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