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激荡三十年的读后感|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精彩7篇】
  • 激荡三十年的读后感|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精彩7篇】

    大家有没有阅读过《激荡三十年》,读完之后有没有产生一些感想?那么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7篇激荡三十年读后感,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读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一

    假期读完《激荡三十年》这本书,试想一下,以本书三十年而言,三十年前谁会想到人们会在电脑上下载并且浏览读物呢。何况,今天已是此书纪录元年的三十五年以后了。时代变迁的,用范伟的一句话说:防不胜防啊!

    激荡三十年,确实让人激动。国家在发展,大到世界巨变,归根结底是人的改变。几个人制定了中国的游戏规则,有些人敏捷快,敢为人先,向着目标快马加鞭,享受到政策的蜂蜜。也有些人,盘旋在游戏规则边缘,或是发达了或是论为了阶下囚。有些人的人生改变了世界,大部分人的人生被世界改变。

    读完这本书我始终在一个想法中挣脱不出来,小时候父母教育好好做人做平常人,万不做出头鸟之类的人,此类观点是否正确。如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新有改变的,不是按部就班混日子的。似乎大家都有这么一种思想,回头看初小的同学,暂不提品学兼优,学习好的大部分做了公务员,学习差且越是胡乱捣蛋的那群人反而做了小老板,企业家。只留下中间一部分人不痛不痒的生活着。同激荡三十年中的众多企业家一样。这说明一种现象,一种不安平凡的现象。毕竟这个社会不是依照大部分人的愿望所建照的社会。大部分人求不变,小部分人求改变,  社会也就在求改变的这些人愿望努力中改变着。

    所以要做一个在平凡中求改变的人,在游戏规则内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去求创新。坚持自己面对工作的处理方式。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二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吴晓波以一系列具有代表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描述了中国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不平凡的阶段。它源起后百废待兴的危急时刻,发端于国家领导人举目四望后的英明决策,是十三亿人民决绝地告别贫困、追求富裕的迫切愿望众志成城地书写了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是中国默默崛起的发展历程。

    这三十年间,每一个代表人物都记录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也许,三十年前他们的名字代表着囚徒和牢狱。但在今天他们毫无疑问的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和民族财富,他们靠着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勤劳和聪慧在1978——20_年三十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复杂商业环境中谱写了当代中国企业史。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背后折射的却是相同的时代烙印——见证经历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世事变迁。正如书中所说,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所谓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法律、政策的障碍。而企业家作为市场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处处占领高地、独得先机,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中国历史上是个抑商的国家,然而步入全球经济、实现和平崛起、完成复兴伟业,无不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去陌生的国度开疆辟土。因此,如何发现、培养企业家成长,使他们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背负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感,使追逐财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快乐、一种成就。如今,中国正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即面临着机会,也迎接着挑战与竞争。企业家的成长将带动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日渐繁荣昌盛。过去三十年的沉淀积累,给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带来宝贵的经验与资本积累。

    目前,中国正进入经济转型阶段,将从劳动密集型发展进入到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但核心技术始终是中国的软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引进外资及跨国公司不断积累资本,吸取国外的经验,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市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但是,极低的资源配置利用率,以牺牲一定的能源和环境为代价,也将给我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经济下,占领市场就占领着经济制高点,中国引进外资的情况下也流失大量市场。我们可以实现宇航员的太空漫步,但是与老百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家用电器的核心技术却没有一项是中国自己的。实践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无法买来,也无法引进的。核心技术是科研人员智慧与心力的结晶,它需要全社会对领先技术、产品的选择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员沉静而不浮躁地攻关克难。但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一名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人员,也亲身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力量,在国家科技兴国的大背景下,以及作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名研发人员,在这良好的科研氛围下,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未来三十年的激荡做出一份贡献。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就应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礼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表述被党的十四大、xx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两个礼貌”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资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礼貌建设和精神礼貌建设为主要资料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职责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透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构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构成潮流。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四

    吴小波的激荡三十年读完有一段时间了,早该些感想了,现在把欠账补回来。

    这书其实写的很好看,而且夹杂了作者的一些倾向。

    我看完后最大一个疑问是,中国的改革之路该怎么走下去?按=作者的说法,改革三十年其实就是国有制逐步的退,个人所有权不断的进的一个过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目前的垄断性国企将如何进一步改革下去。

    在所有权,经营权不同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发力成为世界性企业?按照作者的想法,无解。若管理者仅仅有经营权,顺利时无所不为,但不顺利时由谁承担责任,或者说管理者会不会负责?这一点我承认作者所想,人性是自私的,不是自己的所有权,不会尽全力去拼搏,这不仅仅是国企的问题,而是所有百年老店的问题。国外的百年老店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或者说如我所想,他们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企业有它的生命期,过了成熟期自会消亡。

    最近看到一些报道,说中央有意图将国有企业分为两大类,社会保障型企业,例如石油,通信,金融,公用事业等,这些将会一直垄断下去。另一类将会发展成竞争性国企,增强它的竞争性,实现用进废退,不行的就破产。我比较赞同这种思路,至少部分的会再次实现国退民进,但也有一点忧心,当国企退无可退时,当石油,金融严重阻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那时我们又当如何处理?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 篇五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历史上不一样寻常的、不平凡的阶段,是我国企业家在艰难中起航、于夹缝中生存的过程,是千万中国企业在迷雾中前行、在荆棘中奋发的史诗。

    《激荡三十年》用其独特而敏锐的视角,记录下这三十年每件可堪载入史册的人物和事件,将那已逝的历史定格在我们眼前。应对历史机遇,有人抓住时机,一跃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有的跟不上时代潮流,逐渐远离大众的视角。掩卷沉思,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并不是那些位于表面的事件和群雄,而是背后那种共性的力量和特性,尤其是对那些不断奋斗、创造传奇的企业家以及改革发展、铸就辉煌的企业的反思。

    三十年风雨如晦,这激荡起伏的三十年能够说是一部企业家创造历史的三十年。当变革的大幕隆隆拉开的时候,那注定是呼唤勇士的年代。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韧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嘴简捷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失败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的冲破一切规则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手法和编制美丽的谎言。正是这群无畏而坚韧的勇士,吹响改革的号角,在资源、人力、政策、技术等几乎所有条件不利的情景下,创造中国企业史上一个有一个的奇迹。

    当任正非为是否能入党而苦恼时,他也许不会料到,以两万元起家的华为,凭其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犀利的低价战略迅速崛起,并成为让国际同行头痛的企业;刘永好三兄弟由于“出身成分”问题而高考落榜,但他们成立的小养殖场,在经过若干年的经营,让他们成为中国首富;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班的陈伟荣、黄宏生、李东生也许做梦也没料到,他们日后创立的康佳、创维和TCL在鼎盛时期,占据中国彩电业市场份额的40%;那时的牛根生还在回民奶厂刷着奶瓶,而在16年后,他以其敏锐的营销才能和精干的经营团队,使蒙牛集团成为我国数一数二的奶制品公司;27岁的文学青年王石,抱着那本《大卫科波菲尔》,为主人翁所感动的时候,有可能没想到之后的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中的领头羊……诸如此类,还有数不清的人物以及关于他们的事迹。

    改革进程中的企业家的命运是值得我们悲悯和关注的。这群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把握时机、果断行动的群体,在法律壁垒、制度束缚、政策障碍、观念落后中艰难的挣扎,而又坚持一种坚韧的品质和与生俱来的草莽性,他们的奋斗给这三十年历史增添了色彩,为他们的人生增添绚丽的一笔。

    过去的三十年,民营、国有、外企三种力量交织在一齐,此消彼长、相互博弈,他们的利益切割以及所构成的产业、资本格局,最终构成了中国经济成长的表象。而民营企业发展的艰难和变革的坚决更是让人深思。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市场的闸门缓缓打开的时候,民企这股自由水流渗透进来,它们是那样的弱小而坚韧,随风而行、遇石则弯、集涓成流、轰然成势。如果说海尔是海,那么中国千万民企则是溪,在妥协和无奈中奔流,所有一切都不能阻挡民企前进的趋势。我国民企是在一个非规范性的市场中成长起来的,所有改革发展的起步都带有一些违规行为,这也决定其发展过程中的草莽性和灰色性。总体而言,我国民企的源头主要有两种:以华西村为代表的乡镇政权及团体企业的组织和以鲁冠球工厂式的自主创业型企业,而这两种企业在成立之始的本质区别——产权问题,也成为影响其以后发展壮大的重大问题之一。相对于国企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在政策、资金、人才等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可是它们从力所能及的点滴做起、把握机会、果断变革,逐渐发展壮大。

    三十年间,成功的民企有很多,失败的民企也数不胜数,总有一些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或精彩或遗憾的一幕。万向集团那种“小而专、小而精”的发展模式,无疑为其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在挫折中前行的精神,是我国企业所崇尚的,他本人也成为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典型代表;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集团更是电子商务史上开天辟地的奇迹,也让马云成为中国创业教父。成功的企业是我们研究、学习、借鉴的榜样,同时深刻研究那些以往轰动一时,却是昙花一现的公司,从中吸取教训更有利于以后的发展。诸如潘宁所主持的容声冰箱股权改革在质疑声中失败,从此容声走向衰落;牟其中这位“以罐头换飞机”的创奇人物,带领着南德集团这艘商业航母,在贪婪的海洋中迷失航向,最终慢慢沉沦;三九集团在赵新先的带领下,运用一种近似疯狂的收购兼并模式,给自我带来巨大财务危机……三十年激流已趟过,不论是企业家还是企业,都在探索属于自我的道路、寻找迷雾中的那盏引航灯,只期望我们在下一个三十年能够走的更加坚定,塑造更完美的未来。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六

    根据高新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要求,我对学习内容中一本《激荡30年》所吸引,激荡30年读后感。书的作者是吴晓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者,著有《大败局》、《被夸大的使命》等书。)

    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冷俊的文笔,描绘了1978年到2008年30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也可称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里面充满了刀光剑影,看了令人有种莫名的感慨。

    1978年-2008年这30年间,我们亲身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置身与改革的大潮中,有失落,有兴奋。很多曾经发生的事情今天看起来如此荒谬和不可思议。

    1978年,高考恢复,上百万知识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刚刚打开的大学之门,当时华南理工大学招的20几个年轻人中有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十多年后,他们三人分别创办了TCL、康佳和创维。也是1978年前后,从湖南和四川的监狱里先后走出了两个男人,一个叫杨曦光、一个叫牟其中,他们的入狱是因为他们分别写了一个同题目的万言书《中国往何处去》而被打成反革命。杨参加高考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读研究生,后到美国继续深造。牟借了300元创办了公司,迅速致富,然而却在年近50再度入狱,至今在在武汉的监狱中日日读报。我以前的一个同事也因为参与了此类活动而锒铛入狱,出来后拼命自学,终于考取了全国律师牌,发誓为健全中国法制而奋斗。

    这样关于人物命运的故事贯穿在整部书中。作者写到:“企业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企业家创造历史的过程。只有通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才可能让时空还原到它应有的错综复杂和莫测之中,让人的智慧和魅力,以及他的自私、愚昧和错误,被日后的人们认真记录和阅读。

    在1978年到2008年的中国商业圈出没着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格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用最简捷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拔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白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矩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

    想想看,我们这代人谁没有经历过这30年的洗礼,时到今日,有些人在国企改制中被时代所淘汰,进入了退休养老的阶段,有些人被迫下海,经营着自己的一点小生意,有些人像书中描述的时代弄潮儿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至今还在继续打拼中。

    作者在前言中写到:“每当月夜,我便孤身闯入历史的迷雾。我的书屋正对着京杭大运河,河水从我的窗下流过,向西三公里拐过一个湾,就是运河的起点处——拱宸桥,这一线河水向北蜿蜒,在日升日落横贯整个华北平原,最后进入北京城,到积水潭,鼓楼一带嘎然而止,710年来,世事苍茫,却从来没能阻挡过它的无言流淌,历史的长河不断奔流!

    我曾经为我们这代人的境遇不平,在我们青春年华的大好之际,被下放到广阔的天地去锻炼,回到城市又要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工作之余继续参加文化补习,正在有点底气准备好好工作的时候,又面临国企改制,丢掉了铁饭碗,金饭碗,被抛进茫茫的大海中学游泳,为了生存吃尽苦头。

    但是看了《激荡30年》我忽然为自己庆幸,能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变化和激情的大时代,其实是一种荣幸,我们的父辈可以跟我们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燃情故事,我们也可以给我们的子孙讲述这样一个激荡岁月里发生的所有的激动人心的变革故事,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四十不惑的吴晓波象其他外国媒体记者一样写出了自己的史诗性大作《激荡三十年》,推荐研究中国企业管理和关注中国经济的朋友们一读。关于中国企业的软肋有几点感触如下:

    第一,市场经济或者资本的冷血性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情观念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制约中国企业的发展。而偶尔有一两个能够冲破传统人情观念,严格执行资本的冷血性的,往往都能够取得一点点成功。这样的管理措施在中国就叫严格管理。80年代初期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就是早期取得成功的一个人。他的改革很简单,就是员工生产效率与个人收入的效益挂钩,所谓“生产上要紧,管理上要严”。不过,即使到今天,对于很多国有的甚至是非国有的企业而言,这一招仍然是很灵光的。制度是冷血的,这种冷血来自于资本的逐利性,如果资本缺乏了逐利性,就会被中国传统的人情观念所堙没。所有的家族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都会停滞不前,阻挡他们的往往不是资本,而是对打天下的亲友们的安置问题!

    第二,难得的一两个能够冲破人情观念的企业家,即使成功了,也只是靠着个人的铁面,在小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如果这个企业规模一经放大,往往面临的是更大的失败。中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复制难是人所共知的。1984年以承包起家的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同样以改革分配制度、严格管理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头脑发热的马胜利疯狂承包了大大小小上百个纸厂。有人认为,马胜利是缺乏战略思考,其实不然,在当时紧缺经济的形势下,马胜利即使没有战略思考,只要能够成功复制他的管理模式,应该是会成功的。

    但是,马胜利的成功模式是不可以复制的,一者他的石家庄造纸厂不是靠制度在运营,实质上是靠个人的强势在运营,哪怕这种强势以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除非到有一天,这种制度成为一种文化,马胜利才能复制他的模式。马胜利失败了,此后二十年,继续这种失败的比他的名气更大,比如华源,还有正在壮大的中国化工!

    千万要记住,除非你的制度成为文化,这种文化至少在核心员工中融入血液,否则,所谓快速扩张,只不过是给人送钱而已。我从来也不相信,只靠换了别人的牌子,就能使其他企业扭亏为盈!

    第三,创新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永远的痛!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企业此起彼伏,如过江之鲫,但是真正能够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偶尔抓住一次机会的,一直坚持到今天的,几乎用手指头就可以计量!而要一再抓住机会,永远抓住机会,靠的毫无疑问是类似任正非一样的时刻处于冬天的心态,今天有的,明天就可能没有。而以中国人乐于享受的天性,有几个企业家能够做到这一点呢?任正非和王石都已经老了,新一代的企业家呢,我还没有看到。写到这里,我不禁打个冷战!

    资本的冷血、社会范围的资本主义精神、永远没有安全感的进取精神,恐怕日本人最符合这条件了!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七

    借用《21世纪经济报道》沈灏对本书的推荐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却用冷峻的灵性之笔,描绘了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真实江湖”,来作这本《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的开始吧。

    去年股市节节败退之时,阅读了小费雪的《荣光与原罪——影响美国金融市场的100人》,也读了戈登的《伟大的博弈》。都说读史能够明智,有太多似曾相识的人,有太多如雷贯耳的公司,在历史的大潮中灰飞烟灭。此刻再读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感觉更深刻,三十年也是挥手一瞬间,多少风流人物,今昔在何处

    这不是一部完全标榜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功绩的书,同样也不是一部纯粹的商业杂谈或戏说,而是一部类似于黄仁宇先生书写大历史般的商业史,作者吴晓波先生用难得的历史与经济的视角将30年政治、经济、人文交织的错综复杂的中国商业史进行了全景式、大局观的梳理,书中涉及到的众多经济人物,如柳传志、王石、张瑞敏、刘永好、李东生、鲁冠球、任正非依然风流今朝,而褚时健、顾雏军、黄光裕已大浪淘沙,唏嘘……

    这又是一部国企、民企和外企逐鹿中原、尔虞我诈、互相利用的企业发展史。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30年了,中国出了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这些强大的企业,但终究没有出现像可口可乐、微软这样的伟大的企业。还要多少年呢估计谁也不敢肯定的说。

    这又是一部政策决定经济的实践手册,从计划经济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国企内部机制改革到“抓大放小”再到非战略领域的放开,政策决定经济,所有重大机遇与发展几乎都伴随着政治与政策的改革。


    激荡三十年的读后感|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精彩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79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我的课余生活300字三年级作文]我的课余生活作文【优秀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