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次贴心为您整理了8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做批注笔记,抓住人物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在读中理解人物思想变化。

    3、体会课文含义较深的语句,进行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文熏陶。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含义较深的语句。

    教学难点:

    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直奔中心。

    1、孩子们,我们学过《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盲姑娘安静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要想使安静重见光明需要一样东西——眼角膜(出示),眼角膜是眼睛前端一层透明的薄膜,相当于相机的镜头,捐赠眼角膜可以使盲人重见光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与“捐赠眼角膜”有关的课文——18.《永生的眼睛》课题前有一个“”,说明这是略读课文,我们将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它学完。

    2、齐读课题。什么的眼睛?读——;永生的是什么,读——

    3、质疑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永生是什么意思?眼睛怎么能永生呢?谁的眼睛得到了永生?课文是题目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评价:会提问说明你们会思考,我喜欢爱思考的孩子。那么你们觉得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多读读课文内容,你一定有收获。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

    课文读完了,刚才提的问题解决了吗?先来看看你能不能过“词语”这一关。谁敢读?

    捐赠 盲人 痛苦难忍 给予 与世长辞 遵从热泪盈眶 重见天日

    (个人读,处理多音字,齐读。)

    2、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都是有谁?(琳达、父亲、母亲和温迪)简单的说就是“琳达一家人”,他们做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琳达一家人捐赠眼角膜的事。)

    你们的确很棒,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一种概括文章的方法“要素归纳法”,即什么人做了什么。这是我们班的发现,就命名为“ 班要素归纳法”。

    会读词语了,也能概括课文内容,那么现在就来想一想“永生的眼睛”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1、这是你的看法,说明你在用心读书,但是要想深刻理解它的含义,还要细细读读课文,品味品味。2、不知道没关系,有我呢,老师出马,一个顶俩!)

    其实编书的叔叔阿姨们在单元导读中已经告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了,就是要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关键的词语来学习。那么这一课又怎么学呢?请看86页课前导读。

    三、紧扣“骄傲”,探究文本。

    1、请找出来文中含有“骄傲”的句子读一读。出示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骄傲”一词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自豪。那么“骄傲”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呢?请自豪地读一读这两句话。

    2、想一想这两句话分别是谁为谁骄傲?温迪为“我”和外公而骄傲,我们先想一想外公值得温迪骄傲吗?外公的那些言行值得骄傲,请画出描写相关语句。

    ⑴ 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引导:哪个地方让你骄傲?(痛快)

    师生对话。

    预设评价:你的回答毫不犹豫。你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⑵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个人读。男生读。

    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而父亲则认为最珍贵的是“身体的一部分”,“身体的一部分”是什么呀?为什么这些东西是最珍贵的?而父亲和母亲愿意死后捐赠这些最珍贵的东西,是因为他们认为(引读)——如果我们的死……

    同学们,我理解此刻你们的感动之情,但是此时的父亲并没有如此激情澎湃的说话,而是——平静地说。母亲去世了,此时的父亲伤心吗?伤心的父亲却又“平静的说”是因为他觉得(引读)——如果我们的死……

    ⑶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你知道“美妙”的近义词吗?(神奇,美好,奇妙),盲童重见光明,美妙吗?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来感受吧。想象你就是一个盲童(配乐叙述)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要你轻轻推开它,你就能看见多姿多彩的世界。但对于现在的你来说是一扇永远打不开的窗。你的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你看不到老师,看不到同学,看不到爸爸妈妈……如果这种痛苦延长到一天,一个月,一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此刻你最渴望什么?(光明)突然有一天你得到别人的帮助重建了光明,快来睁开眼睛看看这美丽的世界——(课件)

    ②重见光明后美妙吗?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美妙吧,读——如果一个盲童……

    帮助盲人重见光明自豪吗?让我们自豪地再读这句话——如果一个盲童……

    ③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学们,在第四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安静、熟悉了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杏林子,那么,亲爱的孩子们,你除了感受到父亲这些可贵的品质外,你觉得父亲对生命又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这样的人值得温迪骄傲吗?难怪温迪会这样说——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3、外公让温迪感到骄傲,而“我”值得温迪骄傲吗?刚开始的“我”对捐赠眼角膜可是极力反对呀。

    “我”也是值得温迪骄傲的,因为“我遵从父亲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也正因此温迪会这样说——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4、文中还有一处含“骄傲”的句子: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出示) 那么,温迪有什么值得“我”骄傲呢?

    ①温迪有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是“我”的骄傲,读——

    ②对比出示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温迪而骄傲。

    你发现了什么?琳达为什么要强调这个“14岁”呀?浏览全文,你有什么惊奇的发现?是啊,孩子们,14岁的琳达面对角膜捐赠表现的是拒绝、是哭喊,而同样的14岁,温迪的表现却如此不同。在对比中温迪在精神是如此可贵,难怪琳达会感慨,读——

    四、拓展升华,主题回归。

    1、琳达一家人的品质感动。其实有许许多多的人像父亲一样捐赠眼角膜,比如王飞越,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医生,当她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不久于人世的时候,竟然做出了一个震惊的决定:(看录像)。

    你想对他们中谁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我想多你说:__________(琳达、父亲、母亲、温迪……)

    2、亲爱的孩子们,你琳达对捐赠眼角膜的态度之所以能有360°大转弯,温迪小小的年龄就有如此的奉献精神,都是受一个人的影响,对,是父亲,是父亲深深影响了“我” 和温迪,也就是——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出示)

    那父亲留下的是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3、课前我们提出“永生”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明白了吗?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把?变成!)齐读课题——用心读——再读,把你的感悟送进去,把你的感情送进去,把这份情送给琳达一家人,送给王飞越,送给千千万万有爱心的人。

    五、补充结尾,延伸情思。

    课文学到这儿结束了吗?原文的结尾是这样的(出示)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并认识本课的相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

    3.读懂课文内容,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并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破内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搜集关于“器官捐赠”的资料或者故事。

    2.了解周围的人对捐赠器官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具体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课题

    (一)谈话激情。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盲姑娘安静吗?她用小手触摸着美丽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却无法看到真正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她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可是,像安静一样的盲人,仅仅在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那么盲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学生闭眼感受)

    师:回忆你刚才的感觉,说说假如你就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学生发言)

    师:是啊,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啊!

    (二)导入课题。

    师: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包括老师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是多么幸福啊,那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眼睛得到永生呢?相信读了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里弗斯的一篇回忆文章(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之后,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三)提示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请同学们读自读提示,看看给我们学习提出了几个要求?

    学生读,交流明白:第一个要求就是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第二个要求就是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三个要求就是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字词,理清脉络

    (一)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二)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词语:

    笼罩流淌捐赠器官盲童酷爱屡屡

    遵从失明楼主突如其来不假思索不顾一切

    热泪盈眶与世长辞重见天日夺眶而出

    指名读,要求读准。

    师引导:课文我们能读得有感情,其实每个词语也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请同学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一起读。(生齐读)

    (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琳达一家哪些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做了些什么?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梳理,老师板书:

    捐赠眼角膜

    妈妈爸爸温迪

    三、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一)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有“骄傲”的句子。

    (二)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

    1.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出示句子,师提问:温迪为什么为母亲、外公所做的一切骄傲呢?

    学生思考发言。(因为外公把外婆的眼睛角膜捐赠给了别人;温迪的妈妈把外公的眼睛角膜捐赠了出去)

    师:是啊,有了他们的捐赠,就会有盲人可以重见光明,为别人带来了幸福,多么令人骄傲啊!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表达出文帝的骄傲吧!(生齐读)

    2.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你们还找到有“骄傲”的句子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温迪而骄傲。

    (1)引导学生读句子,并和自己勾画的句子比较,看有什么区别?

    (2)明白“!”的作用。

    通过比较发现少了“!”和“14岁”,引导学生明白加上“!”,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些,顺势指导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3)体会强调“14岁”的原因。

    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14岁的温迪“呢?

    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犯难,可引导学生看前文,琳达的母亲去世后捐赠眼角膜时,琳达也是14岁,可她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4)比较琳达和温迪的态度。

    师:琳达14岁时和温迪14岁时对捐赠器官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汇报:

    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师:琳达当时对于捐赠妈妈的眼角膜是什么感受?为什么?(学生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深情齐读——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5)体会重点句的含义,找到琳达态度变化的原因。

    师追问:如果你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是什么看法呢?(生发言,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师:是啊,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也是我们最爱的人,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妈妈完整的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能完整的离去。可是,琳达的态度后来发生了变化,是谁让她改变了看法?(琳达的父亲和温迪)

    师:父亲、温迪的哪些言行深深地影响着琳达,也影响着在座的同学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句子,还可以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度,勾画,潜心体会)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引导体会句子。

    ①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在说这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平静)

    指名读出父亲的平静,其他同学并思考:父亲说这话时为什么那么平静呢?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认为死后器官对自己没有用处,但是对别人却有很大的帮助,因而捐赠是理所当然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琳达的父母是怎样的人?

    师:的确只有这种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才会为壮举而感到平静,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父亲的那份平静吧!(生齐读)

    师过渡:父亲和温迪还有那些言行影响着琳达?

    ②父亲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角膜。

    师:父亲不只是有美好的想法,而且他决定在去世后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多么伟大呀,我们一起用朗读赞美这位伟大的老人。(生齐读)

    师:为什么父亲特别强调要捐赠眼角膜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指导看课文插图温迪的画,师:谁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文帝画的马?(学生发言)引导总结为一个词,那就是——栩栩如生。

    师:这是一位盲童的画,你觉得画得怎样?和温迪的比一比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温迪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盲童没有)

    师:所以父亲特别强调要捐赠眼角膜因为他觉得——(引导齐读)“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③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其实盲人没有眼睛,远不止是不能画出美丽的画,他们还要面临许多痛苦,那么他们会面临什么痛苦呢?(学生大胆发言)

    师:14岁的温迪也感受了盲人的痛苦,让我们一起读——出示句子(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引导想象眼角膜的作用: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_________________,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过渡:听了温迪的话,琳达彻底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出示句子:

    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

    生齐读这句话,思考:父亲还留下了什么?(引导学生领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为他人无私奉献……)

    师出示句子: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温迪而骄傲!

    师引导:在这次交谈中,14岁女儿让我明白了要为他人着想,要无私奉献的道理,所以我为女儿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拓展深化内涵。

    (一)资料补充。

    师:其实课文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原文中还这样写道: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你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仿佛还在不辍chuò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此时,琳达不再悲伤,因为她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生齐读)

    (二)深化内涵,升华情感

    师:上课前,我们就提出了“眼睛如何能得到永生”这个问题,现在你们明白吗?(学生大胆发言)永生的只是眼睛吗?还有什么也得到永生?

    师总结:同学们,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还有生命。自古以来都有人追求长生不老,其实真正能让我们得到永生的是无私的爱心,只有爱心才是永恒的!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一)思考自己最喜欢文中的谁?并对他(她)写几句话。

    (二)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和之前他们的态度作比较,了解他们的看法变化。

    (三)自己重新思考“捐赠器官”这个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赠眼角膜爱心永恒

    母亲父亲温迪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

    (2)简要地复述课文

    (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

    (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命()肿()肺()访()

    组()勇()敢()骄()拥()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才华横()、文()、回()、容()、翻()、()思、友()

    jiāo()阳、()傲、()花、()气、上()、香()

    zǔ()挡、()织、()力、()国、()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永生的眼睛》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结合本单元主题“眼睛”,使学生理解: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眼睛将得到永生。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

    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对朗读很感兴趣。他们合作意识强,有一定合作学习的能力。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很多学生会依据文章提问题。大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个别学生学习时主动精神还不够,讨论时不够积极。

    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四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这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使学生感到层次清晰,以解决文章内容离生活实际较远的问题。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逐渐理解内容,使学生对器官捐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会到器官捐献的意义,达到感情的升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大家都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题:永生的眼睛)

    师: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呢?

    生: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导入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第一次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及时归纳学生的问题理出学习的思路。]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小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时,“我”的态度如何?

    (板书角膜捐献: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情愿遵从遗愿主动捐献)

    2、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

    3、父亲是怎样教育引导使我从不情愿到遵从遗愿?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投影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1)这里有几句话?谁先来读读第二句话?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对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使其复明。通过肾脏移植(换肾)可治愈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对上述三种病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角膜、肾、骨髓。)

    (3)怎样帮助别人恢复健康?(这有很多种办法。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好的。)

    (4)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重点部分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指导朗读: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4、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温迪又怎样使“我”的态度发生由遵从遗愿到主动捐献的改变呢?

    6、请同学们潜心默读9-13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动的原因。

    7、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后,小组交流并全班交流。

    温迪离我而去了,她去世后的三周,我收到了一封角膜银行的信。

    出示配乐幻灯片:“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此时此刻,你对“永生”的含义有何进一步的理解? (人虽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学课文前提出的问题,答后擦去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理解文章的主旨。解决学生的疑问。]

    8、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课件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让学生结合资料再次体会器官捐献的意义。学生很快联系实际感受到我国角膜捐献的匮乏。]

    三、交流体会,课外延伸

    电脑课件出示: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引导学生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充分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课文。教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器官捐献。联系课内外知识,体现大语文观。]

    四、总结全文

    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父亲的话。

    [学生在音乐中朗诵“父亲的话”,触动心灵,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角膜捐献      “我”的态度

    母亲        不情愿

    父亲        遵从遗愿

    女儿        主动捐献

    教学反思:这篇教学设计从情景到质疑,到延伸拓展,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同时本文在四次质疑问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这个设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自主、合作、探究”是本次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课学生合作很好。同时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器官捐献的行为能够正确认识。

    当然,教学中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朗读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果他们读得不好时,应及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指导。少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做引导做适当的归纳小结。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五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 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 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 教学过程:(第一、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看图片和资料:

    图片一:医生在为患者做捐眼角膜的手术。

    资料二: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我国因角膜致盲的患者至少有200万人,但我国目前因移植角膜而顺利康复的只有6000例左右,也就是说还有100多万人是由于角膜奇缺造成眼睛无法复明。

    2、问:看了这些资料,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3、是呀,眼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你们都了解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

    (一)、说说琳达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

    1、琳达十四随时对捐角膜是什么态度?

    2、朗读1-4自然段,感受“我”的不理解。

    3、找出当父亲同意捐出母亲的眼角膜时,哪些句子能反应出琳达的心情和态度,找出来读读。

    4、后来琳达有什么变化?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为什么琳达会有这么大的转变?是谁影响了她?

    理解父亲说的第一段话

    1、让我们读读父亲说的第一段话,你从父亲的这段话中体会到什么?

    2、再次仔细默读父亲所说的话,用笔圈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a、理解“最珍贵”:

    为什么说这份礼物是最珍贵的?

    这份礼物对于谁来说是最珍贵的?

    师煽情:

    知道海伦·凯勒,她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在她一岁多一点的时候,一场可怕的病魔夺使她成为成为一名即失明又失聪的孩子,从此,她就在也看不见一点色彩,听不见一点声音。就是这么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写出了他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她以一位盲人的视角,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出示《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摘选:第三天清晨,我将再一次迎接黎明,急于寻找新的喜悦,因为我相信,对于那些真正看得见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个永远重复的美景。而这一天,将是我有视觉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将没有时间花费在遗憾和热望中,因为有太多的东西要去看。。。。。。

    让学生回顾一下《月光曲》中的盲姑娘,她要在音乐家的演奏中想象月光洒在海面上的景象,《语言的魅力》中的盲老人在莺飞燕舞的春天里,眼前仍是一片漆黑。对他们来说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眼角膜。因为有了这份礼物,他们就可以看到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了。但是,谁肯送给他们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你对这份“最珍贵”一定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谁能说说你体会到的?

    让我们把这句齐声读一遍,再读一遍。

    b、理解“有意义”:

    为什么是有意义的?有什么意义?

    想象:如果一位盲人重新获得光明,他会。。。。。。。?

    如果我们的忙姑娘能获得光明,他会。。。。。。

    我们的盲老人能获得光明,他会。。。。。。。

    (二)、学习父亲的第二段话

    正因为如此,当父亲知道自己不久将辞别人世的时候父亲也希望能捐赠自己的眼角膜,指名读父亲的第二段话:(读出美妙的感觉)

    1、理解“多么美妙”,这里是指什么美妙?

    2、难到多么美妙仅仅是针对复明的盲人来说的吗?如果你是这位盲人的父母或是亲人,你会怎样呢?

    3、如果你就是为他捐赠眼角膜的亲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又会是什么心情呢?

    (三)、学习父亲说得第三段话:

    1、让我们齐读第三段话。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份自豪和骄傲吧。

    2、从父亲说的这三段话中,你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老人?

    3、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和钦佩再一次感受父亲的能关爱别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感受温迪的“骄傲”

    1、同学们,除了父亲对我深深的影响之外,还有谁的行为也感染了我?

    2、小温迪的什么行为感染了妈妈?

    3、温迪为什么会热泪盈眶?为什么会紧紧拥抱外公,这些行为表达了她的什么感情?如果把她的这个行为换成语言,你们猜她会对外公说什么?

    4、师谈琳达的感受。

    5、看母女的对话。

    6、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到小温迪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7、理解:这一刻,………….

    8、在这一句中,到底是谁感到“骄傲”了。

    升华感情

    1、师讲述小温迪的事迹,指名读信。

    2、琳达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到为此感到的骄傲,以及主动地捐赠女儿的眼角膜,到底是什么促使琳达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板书: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2、如果小温迪能重返人间,你们可以写封信给她,表达一下你们的对他的敬意吗?请你们利用两到三分钟时间,写出你们想对温迪说的话。

    4、课题《永生的眼睛》仅仅就是指眼睛永生吗?永生指什么?

    5、这不仅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14 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还有很多人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温迪的一家只是许许多多捐赠这的一部分,你们看

    6、你们还了解了那些有关捐赠者的资料呢?

    7、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点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让我们的生命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美德而变得永恒。。。。

    8、同学们你们看,美丽的春天又到了,盲老人的愿望能实现吗?。。。。。。。。。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六

    (课前师生交流一分半钟,略)

    师:为了上这节课,你们课前准备了什么?

    生:预习。

    师:怎么个预习法?现在要请另一位同学发言了。

    生:就是写出不同的读后感。反复地读,读熟了,就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想。

    师:预习,就是要反复地读。读熟了。有没有把感想写出来?

    生:有。

    师:都写了吧。

    生:写了。

    师:还有呢?

    生:可以提出问题,谈自己对自己对某段的理解。

    师:还有吗?

    生:比如你赞同这句,为什么?或者反对哪句,为什么?

    师:哦,就是这些都可以针对整个文章发表自己的感想。

    生:还有就是可以给人物作评价。

    师: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课前要做的基本功。我在外面听你们上的第一课时的时候,也在想不知道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比如说,“振聋发馈”这个词语,你们理解了没有?

    生:理解了。

    师:谁来说一下。

    生:我来说。“振聋发馈”就是用语言文字来唤醒糊涂的人。

    师:就是有些人对某些问题认识还很模糊,像一个聋子,象一个思想处于昏睡状态的人,听了一席话以后,眼睛明亮了,耳朵也听得很清晰了。这个词就说明一席话对你的影响是多么的深。上一节课,你们觉得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哇,声音这么响亮。你说,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生:课文第12自然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他所遗留的角膜仍会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这是怎样的一种骄傲?为什么要用“怎样的一种骄傲”?直接说骄傲不就行吗?

    师:你看,我要是这样读的话,“这是一种骄傲”,“这是一种怎样的骄傲”,感觉会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这里面至少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句式的表达上一样吗?“这是一种骄傲”,“这是一种怎样的骄傲”,句式表达上也不一样。你说。

    生:让我们思想也跟着课文去,因为他加了“怎样”嘛,就是让我们去想,她是怎样的骄傲。

    师:这里面也留给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到底是怎样的骄傲,我们可以再把文章理解一下,可以把文章中特别重要的,就象上一节黄老师反复强调的某些段落、某些情感、某些问题,重新来理解一下可能我们就能明白这是怎样的一种“骄傲”。还有什么问题?

    生:文章题目能不能改成“爱心捐赠”?

    师:哦,而不是“永生的眼睛”,是“爱心捐赠”。可以这样改吗?

    生:可以。

    师:你说一下,“爱心捐赠”跟“永生的眼睛”一样吗?这里的“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永远存在。

    师:人的眼睛可能永远存在吗?

    生:不可能!

    师:人的眼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吗?

    生:不可以。

    师:其实人的眼睛都只有一个,(生:期限)对,就像人的生命一样,都有期限,都有个生命长度的限制。比如说,到我们老的时候,眼睛会得白内障;眼睛老了的时候,有一个词语叫“老眼昏花”。老了以后,有的还会视力失明,生命都有一个衰老的过程,那眼睛也是有生命的,但是这里为什么会说“永生的眼睛”呢?

    生:它不仅仅指眼睛,还指教育、启智。

    师:它这里还讲了,其实是一种精神,一个人对其他人一种奉献、责任;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关爱,这样的一种精神,可以永远地流传下去。这里的“永生” 可能就有更多的一种意味。它作为一种精神可以一代一代的传承。按这样来理解的话,用“爱心捐赠”,你觉得哪个题目好呀?

    生:永生的眼睛。

    师:好,我相信你们的判断是对的。还有问题吗?

    师:刚才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作者谈到第一次知道这个捐赠角膜是几岁?

    生:14岁。

    师:她女儿知道捐赠角膜也是14岁。然后说她们之间的反应是什么?

    生:天壤之别。

    师:为什么是“天壤之别”?刚才上课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生:解决了。

    师:为什么?再帮我复述一下“为什么”。为什么两代人之间对同一件事情反应有天壤之别呢?

    生:因为琳达情绪很激动,就在这时候,又要解肢她的妈妈,而温蒂的外公并没有死去,因为情况不一样。

    师:哦,情况不一样,刚才她有个词读得有些差错,是什么?

    生:肢解。

    师:但是,我要问的是:在琳达和温蒂同样是14岁,同样知道捐赠角膜,在这个之前,发生的事情一样吗?琳达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前,她知道捐赠角膜这件事吗?课文里有没交代?

    生:没有。

    师:看一下。“我惊呆了,那些医生居然想要肢解妈妈”,说明她知道不知道有捐赠角膜这件事?

    生:不知道。

    师:那温蒂知道吗?

    生:知道。

    师:从哪里看出温蒂知道。

    生:“我把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蒂”。

    师:“我把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蒂”,但是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是,这个家庭经常讨论一个什么问题?

    生:生与死。

    师:有多长时间一直讨论这个问题?

    生:六年。

    师:六年时间经常讨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同时我们可以相信,这个琳达是不是把她母亲去世当时的情况也拿出来讨论了?

    生:应该吧。

    师:对,因为涉及生死这么一个大事。你们平时在家里父母有没跟你谈过生死这样的事情?

    生:没有。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家里有?

    生:是我跟我父母谈的。我问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什么,我们现在要珍惜什么,死后要去做什么。

    师:已经开始对人生的问题有了疑问。我们怕不怕死呢?

    生:怕。

    师:几乎所有的人都怕死。那人会不会死啊?

    生:会。

    师:人都会死。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大事,就是,人再长寿都不可能活到二百岁,有没听说活到二百岁的。

    生:没有。

    师:更不可能看到有谁活到二百岁。人要真的活到二百岁可怕吗?

    生:可怕。

    师:为什么可怕?

    生1:要是老了话,不能走,天天躺在床上多无聊啊。

    生2:人如果一直不死的话,世界会挤爆掉。

    师:还有一个问题,人如果不死,我们现在来学习有意义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意义?

    生:以后再学也行。

    师:哦,什么时候来学都行,是吧。

    生:对。

    师:就是说,虽然死亡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是死亡也使得我们今天的学习,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了。也使得我们今天的身体变得更有价值。用你的话说,就是变得极其珍贵。我觉得有必要,你们什么时候回去也可以跟父母来谈一谈生死这样的问题。看你们父母是怎么跟你们说的。也可以把这个故事《永生的眼睛》说给父母听一听,然后跟他们来谈一谈生死问题,你觉得怎么样?可以试一试吗?

    生:可以。

    师:但是你如果回家跟父母谈《永生的眼睛》,当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课文拿给他看,但是妈妈可能在做饭,正忙着,她说:“没空,没空!”,那怎么办?

    生:读给她听。

    师:对,读给她听。

    生:在妈妈煮饭时,可以跟她谈这件事情。

    师:我希望你们把这个故事说给她听。

    生:先把主要内容整理一下,然后缩成一句话,然后再讲。这样容易一些。

    师:但我有一个想法。其实我们还可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告诉一个人。这跟用一句简单的话,说“琳达的妈妈去世了,她的父亲就把眼睛捐献给医院了”,这样的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好。那我们就来试一下。你们把课文自己独立地、仔细地再看一遍。等会,我需要有一些挑战者站出来,把故事说给别人听,就当作说给你妈妈听。好吗?我有几个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把故事最基本的情节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来,这里面的人物、事件、结果要传达出来,同时这个文章,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文章,还需要你加上自己的情感,加上自己的动作,加上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方式把他表达出来,好不好?

    生:好。

    师:试试看。

    (生自由默读课文并思考,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作为小组来合作,大家讨论完的结果,最后由一个同学来表达,好吗?

    生:好。

    (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老师巡视并参与交流。)

    师:好。我有几个要求,一个要请大家到这里来讲,第二个无论上来的同学讲得怎么样,我们都要很亲切地、很和善地、鼓励地看着他,好吗?现在,哪个小组先来?好,鼓励一下(鼓掌),最勇敢的小组先来。

    生:《永生的眼睛》我是这样理解的,作者他的父亲和母亲都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可是他们死后却捐给别人一双永生的眼睛,让盲童重见光明,这也告诉我们,我们要用爱心去温暖别人。

    师:他讲到哪一点了?他讲到捐赠眼睛这件事,其他情节有没交代?

    生:没有。

    师:还不够充分,但是很勇敢。来,你这一组。你把故事说给大家听听,好!掌声鼓励。

    (生鼓掌……)

    生:琳达的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生命,父亲遵从她的遗愿把眼角膜献给了医院,这时候14岁的琳达不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过了十几年以后,琳达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女儿,这时候,她的父亲患了严重的肺气肿,也想像自己的妻子一样捐献身体上完好的器官,还有眼角膜,这时候琳达把父亲的心愿告诉了自己的女儿温蒂,然后温蒂为她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师:好。(鼓掌)。第二位同学比第一位同学(生:好得多),好在哪里?

    生:就是把刚才同学说的那些不充分的说具体了。

    师:哦,说具体了,而且这故事也交代地比较清楚、完整了。好,现在第三位同学登台亮相了。哪位?

    师:刚才我们都讨论过了吗,也有比较大的决心了嘛,你来。大家自己举手不用推荐,我相信有勇敢的人。

    生:1965年母亲死去了。

    师:要用复述的方式,不要用看书的方式。独立地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我相信你行!

    生:1965年母亲死去了,取用母亲的主动脉辫膜和角膜留给医院,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点了点头。

    师:还不够熟悉,再请一位同学接着好吗。哪位?好。

    生:也就是说1965年,琳达的母亲死了,医院要取她的主动脉辫膜和角膜给别人,征询父亲的意愿,父亲却答应了,琳达无法忍受这一切,对着父亲哭喊,她父亲平静地说:给别人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过了十几年,琳达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自己的女儿了,这时候父亲得了严重的肺气肿,然后父亲也想像他妻子一样捐献自己完好的器官。父亲死后,琳达把父亲的器官捐献给了别人,她的女儿温蒂对她说:妈妈,我真为你做的一切感到骄傲。(生边想边说,有些断断续续,师耐心地点头给予鼓励。)

    师:好。

    (鼓掌)

    师:刚才请了四位同学上来,上来有没感到紧张啊?

    生:肯定有。

    师:会感到紧张,其实紧张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还有我们在座的同学在他们上来说得不流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替他感到很着急啊?

    生:是。

    师: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其实复述故事还真的是一件挺难的事情。这里面有时间,有具体的事件,有具体的人物,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有故事发展的过程,最后又有故事的结果,这是挺困难的。但是我们以后读书要养成一种习惯我们读下来,把这些特别是叙事性的故事,把这些要素给抓住了,那么你再来理解这篇文章,可能就更容易一些,同时能够整体地、完整地理解一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有时候我们可以复述给别人听。刚才我们还说到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有些同学上来,我也注意到你们这组一个细节,这位同学上来了,大家紧张吗?他也着急,你也着急,是吧。你也想提醒他吧,怕他有些情节漏了,忘了什么的。这里面其实体现出我们不仅为自己感到骄傲,有时候也会为(生:为别人感到骄傲),有时候不仅为自己感到着急(生:也会为别人感到着急)。其实人都有一种情感,我对另外一个人也是要承担责任的,是吧?那平时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为别人承担过责任?别人为我们承担过责任吗?有吗?谁来说说看,你来。

    生:我妈妈为我学习而感到着急。

    师:为学习感到着急。妈妈是对你每日的生活,一言一行,各种问题最揪心的人,是吧?妈妈为你承担责任。

    生:我觉得也是妈妈对我们最关爱。我爸爸、妈妈都是在外面打工赚钱,要为我们上学,买文具呀什么的,什么事都先想到我们。

    师:有时候可能只有一份食品,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是吧,妈妈很了不起。刚才两个说得都是妈妈,那有没有家庭之外的人也为我们着急?

    生:老师为我们学习着急。

    师:对,包括刚才要上课了,你们朝蔚老师还急急忙忙地进来,虽然今天是张老师来上课,但是她们也为你们课堂状态感到着急,你们表现好的地方,她也很兴奋。这是老师,最亲的两个人,妈妈,老师。还有呢。

    生:不仅有妈妈,老师,还有朋友。

    师:朋友为你做什么事,你说。

    生:就是有的时候做错了,有节课你生病了没有来,然后老师又没有空教你,有的同学就会帮助你。

    师:哦,有些同学也会为你着急,他觉得对你的学习他也有责任,是吧?

    生:我觉得警察也有为我们担心过。像出现一些劫持人质的情况,警察都会把歹徒抓住,救出人质。

    师:他如果只想到自己的安全,他这里面既有一个职业的责任感,又有表现出人类的一个很高尚的品德,把他人的生死也看作是自己的一个重要的职责。

    生:我也觉得老师会为我们着急过,在学习阶段,有的同学肯定会有的课程赶不上,老师就会放学以后让那位同学留下来,有时候会教我们一些课文,然后作业做不清楚的,也会帮我们辅导。

    师:刚才讲的老师啊,妈妈啊,警察啊,都有一种责任,我相信还有。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人,有没有陌生人,跟你完全不熟悉的人,他也不一定要承担责任,却为你承担责任了,有没这样的人?

    生:我想国家可能也对我们有责任。比如说,有个人到境外去旅游,然后被劫持了,国家会派出人去解救你,不会看你不是什么官,死了算了。就是说无论出多少钱,都会来救你。

    师:国家有时候也会表现出一种责任、道义,对自己所有公民的一种保护意识。我们再说一些小的事情。

    生: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厂家也要为我们负责任,比如说买了一个过期的产品,厂家一定要帮你调换。

    师:这个厂家还是讲诚信,讲责任的。

    生:比如街上有老奶奶,东西拿不动,掉到地上了,就会有好心人帮她捡东西。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是能看到这种温馨的情景,对他人对陌生人的一种责任感。我现在还想问你们,你们有没有对陌生人、毫不相识的人承担过责任。想一想。

    生:有一次我在院子里玩,外面有一个人是捡垃圾的人,有一个箱子,他够不着,我帮他从栏杆的缝隙中塞出去。

    师:我们对收废品人的一种责任。

    生:上次,我在路上走,前面有一个人突然掉了五毛钱在地上,他也没发现,我本来可以占为己有,后来想想看,还是还给他。我说:叔叔,你掉了五毛钱。

    生:我在街上走,有一个路不熟悉的人问我,我告诉了他,他笑眯眯地跟我说:谢谢。

    师:我也说一个啊,我感触最深的。我是你们熟悉的张格嫣予的爸爸,张格嫣予也不是一下子就长到14岁,也是跟你一样,很小很小的时候,经常要坐车,坐公交车,但是,我发现福州有一点非常好,你一上公交车,你抱着孩子,马上就有人给你让坐,老爷爷老奶奶一上车马上就有人给他们让座。后来,我也就养成这个习惯了,只要看到老爷爷老奶奶、抱着孩子的马上就给他们让座,其实这里面就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彼此都有一种关爱,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不是说我只为自己承担,我同时也要为他人承担。其实琳达、温蒂、琳达的父亲、母亲是不是都表现出人类这样的一种情感来?

    生:对。

    师:人类他是一个“一体”。有一个伟大的作家说,当大陆的一角被海水冲毁的时候,你不要以为跟你没关系,因为大陆这一角就再也回不来了。当一个岛屿被海水淹没的时候,你也不要以为,这跟你没关系,因为这岛屿永远的消失了。当一个人死亡的时候,你也不要去问,这丧钟是为谁敲的?它很可能是为每一个人敲的,它讲的就是人类与人类之间的这样一种情感。那么从琳达、温蒂,包括琳达的父母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其实也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我们不仅要承担对自己的责任,承担对自己最亲、最爱的人的责任,还要承担对他人的责任。因为正是这些他人,也在为我们承担着责任。我想,今天这节课,对我来说,我最想告诉大家的,也就是这样的一种“人类的理念”。这时候,我相信,同学们对“永生的眼睛”的含义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七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质。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升华。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2.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捐献器官的资料,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欧洲谚语:“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桌永恒的筵席。”正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人间处处显真情。可见,善良和爱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我们领略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和受众人爱戴的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这都源于他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源于他们对世人的一种大爱的精神境界。今天,让我们带着一颗温润的心,一颗感恩的心,走进琳达一家,领略他们一家三代无私而伟大的爱。

    二、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

    a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次,遇到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b 读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

    捐赠  角膜  给予  重见天日  不假思索  平静  热泪盈眶

    3.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角膜”以及对“角膜”的认识及其捐献角膜的意义。

    三、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琳达,琳达的父母亲,还有琳达的女儿温迪,她们对捐献眼角膜的态度一样不一样?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a  出示句子。“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琳达对捐献眼角膜是怎样的态度?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读句子,体会琳达的气愤。对父亲的气愤正好说明了琳达对母亲那深深的爱。难道父亲就不爱母亲了吗?——不是的,那是因为——出示 )

    b  "琳达,"父亲做在我身旁,平静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哪个词表现了父亲对捐献角膜的态度?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他和妈妈很久以前就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

    c 体会爱

    琳达想到的是母亲,是自己的感受,那是一种——(小爱);父亲想到的却是他人,是他人的健康,他人的幸福,那就是一种—(大爱)呀!

    3.出示补充资料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看了这一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结合资料体会器官捐献的意义。)

    小结:是呀,原来有那么多患者急需器官捐献移植,那么多人热切地盼望着这份礼物,这份礼物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所以父亲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这个伟大的决定,你会为琳达的父亲感到——(骄傲)敬佩 高兴

    是呀,难怪温迪说(出示)“妈妈,我真为你、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温迪为外公骄傲是因为——————————,

    温迪为妈妈骄傲是因为——————————。

    难怪温迪说:“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送给失明的人,让他重见天日。”

    (齐读,个别读)

    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温迪?

    有这么一位善良,可爱的女儿,琳达怎么能不感到骄傲呢?

    (齐读)“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句式训练:琳达为温迪的__________感到骄傲。

    温迪的___________, 怎能____________感到骄傲呢?

    四 、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故事讲到这儿,并没有结束,就在琳达的父亲去世的两周后,传来了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噩耗(出示)

    在一次意外交通事故中,琳达又失去了她那可爱的、才华横溢的女儿小温迪,这对于一个刚刚失去父亲,旧痛未愈、新伤又起的琳达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呀!她应该咒骂老天的不公,应该哭诉自己凄惨的命运,而博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可是她没有,她是平静地签署了女儿的器官捐赠同意书。此时,温迪的话还萦绕在她的耳边:“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此时此刻你为谁而骄傲?

    这个时候这封信一定能够抚慰这位伟大母亲的心灵。(出示——)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你怎么理解“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这句话?

    2.是呀,永生的眼睛是温迪外婆的眼睛,是外公的眼睛,是温迪的眼睛,也会是琳达的眼睛。出示____

    ①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②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献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③深圳眼科医院医生姚晓明母亲捐献角膜,他亲手为母亲摘除角膜。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做标题?(小组讨论,再指名汇报)

    五、总结

    永生的不仅是温迪外婆的眼睛,外公的眼睛,温迪的眼睛,邓小平爷爷的眼睛,吴翼飞的眼睛,姚晓明母亲的眼睛,更是千千万万颗爱心!

    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父亲      关爱他人

    琳达      捐献角膜

    温迪       无私奉献

    语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的】:

    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能有感情的读课文,读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读,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文章,升华情感,继而理解文中“永生”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爱的奉献》

    【教学过程】:

    一、师:(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我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一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永生的眼睛》。)

    板书课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对这一课进行了大致的了解,检查大家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出示表格学生填写。)

    二、1.师:我们再回到课题上,《永生的眼睛》中“永生”你是如何理解的?那么,课文中究竟写谁的眼睛永生了?(随机板书)

    2.现在是大家露一手的时候了。(分段读课文,生自评。)

    3.通过读,你有感动的地方吗?说说感动的原因,并能带着感情去读吗?

    (小组交流)

    三、学生汇报,师相机引导。

    1、对课文“我”的理解抓前三个段落去分析。(抓住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2、第四自然段从父亲平静的态度中去分析——帮助别人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3、第六、七自然段可以读出父亲的心愿。

    4、感悟温迪这个人物。抓住8——11段来分析。

    5、引导学生读中体会这一种爱,这一种美德。

    6、小结:大家知道什么是永生的眼睛了吧!实际上就是一种爱。

    四、听歌曲《爱的奉献》,在歌声中总结全文。

    是呀,这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它是关爱奉献的精神,留在了我们心灵深处!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803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小班教学教案|小班教案【优秀8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