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苏教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
  • 苏教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最新9篇)

    课 题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9篇《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一

    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塘小学 罗永维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   42÷6 =   72÷9=

    2.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二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复习铺垫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出示手偶)“大家好!我是兔宝宝,我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都非常聪明,想出几道问题来考考大家(出示题卡),谁能说出小动物身上最大能填几?”

    生:回答问题

    2、          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兔宝宝它们班要召开联欢会了,它负责布置教室,昨天它已经搬了15盆花了,大家看(多媒体展示例1中摆花的情景)它是怎么摆的?摆的结果怎样?

    生:每组摆5盆,摆了3组,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可是兔宝宝看了看觉得还不够,又和小伙伴们搬来了8盆花(多媒体展示例2中搬花的情景),这回一共有多少盆花了?

    生:一共有23盆花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兔宝宝布置教室,摆花盆,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23个圆片代表23盆花,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兔宝宝给我们提供了4种摆法(板书)

    第一种:每组摆3盆;

    第二种:每组摆4盆;

    第三种:每组摆5盆;

    第四种:每组摆6盆。

    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摆法,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写一写,可以两个同学摆,两个同学列算式,边摆边思考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生动手操作)

    师:有哪些小组采用的是第一种摆法?请一名同学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们组用的是第一种摆法,每组摆3盆,摆了7组,还剩2盆。(课件展示第一种摆法)

    师:选择第一种摆法的同学和他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有哪些小组采用的是第二种摆法?

    生2:我们组用的是第二种摆法,每组摆4盆,摆了5组,还剩3盆(课件展示第二种摆法)

    师:选择第二种摆法的同学和他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有哪些小组采用的是第四种摆法?

    生3:我们组用的是第四种摆法,每组摆6盆,摆了3组,还剩5盆(课件展示第四种摆法)

    师:选择第四种摆法的同学和他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有哪些小组采用的是第三种摆法?

    生4:我们组用的是第三种摆法,每组摆5盆,摆了4组,还剩3盆(课件展示第三种摆法)

    师:选择第三种摆法的同学和他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剩下的这3盆花还能不能分成一组?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每组摆5盆花,现在只剩3盆了,就不够一组了。

    师:23盆花,每组摆5盆,摆了4组,还剩下3盆,这里剩下的3盆就是余数。

    师:这道题该怎样列式呢?

    生:23÷5

    师:这道题的得数应该怎样写呢?谁能说一说?

    生:先写5,再写几个点,然后写3

    师:写除法得数时,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六个小圆点,再写余数3(边说边板书)

    师:读作23除以5等于4余3,跟老师读一遍

    生:23除以5等于4余3

    师:这里商4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生:商4表示4组,余数3表示3盆

    (师板书单位名称)

    师:这道题的竖式又该怎样列呢?余数应该写在哪?请你们先在练习本上试着写一写,然后再和小组的伙伴研究研究

    师:谁能说说23除以5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生1:商是4,因为分了4组

    生2:商是4,因为4乘以5等于20

    师:那么这两种方法哪个算起来更快一些呢?

    生:第二种

    师:23的下面该写几?

    生:20

    师:20表示什么?

    生:表示分掉的20盆花

    师:余数是几?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生:余数是3,是用被除数减去分掉的数得来的,表示多3盆

    师: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今天摆的结果和昨天兔宝宝摆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摆的结果有剩余,而昨天兔宝宝摆的没有剩余

    师:昨天兔宝宝搬了15盆花,每组摆5盆,正好摆了3组,没有剩余;而今天23盆花,每组摆5盆,摆了4组,还多3盆,这里剩下的不够再分的这个数就是“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师: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其他三种摆法分别列出横式和竖式,再说一说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是什么

    (生计算,三名学生板演)

    师:看见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兔宝宝的好朋友也赶来了,你们看它是谁?(课件出示)让我们和啄木鸟一起来给大树看看病吧!

    (生给大树上的竖式改错)

    师:兔宝宝还为联欢会准备了好吃的,你们看是什么?(课件出示53页第2题)

    生:面包

    师:有多少个面包?

    生:21个

    师:兔宝宝给大家提供了三种装法,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可以动手分一分,也可以动脑想一想,然后说出能装几袋,还剩几个

    (生汇报)

    师:说一说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有余数的问题

    (生汇报)

    四、     总结

    师:通过今天帮兔宝宝布置教室你有什么收获?

    (生汇报)

    师:笔算除法应该注意什么?

    (生汇报)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同时倡导学生学习数学应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上述新课程所体现的重要理念中,都涉及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时精心设计了以下情境:由一个可爱的小兔手偶将孩子们带入到数学的王国,并创设了帮助小兔布置教室,摆花盆这一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走进了本课的学习,大大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的动作性还占相当的比重,合理的操作性练习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用23个圆片代表23盆花,来动手分一分,摆一摆,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余数产生的意义,理解了余数的含义和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含义。

    为了使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遇到的有余数的问题。学生们畅所欲言,如一位同学说:“妈妈买了10个苹果,三口人分,每人分得3个,还剩1个。”这时又有一 位同学站起来说:“我还有办法把它分平均了,把这剩下的一个苹果切成3份,每人就能吃同样多的苹果了,这样还可以看出他们家很团结。”听到他的回答,我想:这不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机会吗!于是我号召全班同学为这个懂事的孩子鼓起了掌。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教师要积极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分苹果和观察、分类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认识余数,了解带余除法的意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带余除法。

    3、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实际操作,引入新知

    小朋友已经学过除法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有余数除法。小朋友听说过有余数的除法吗?你觉得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生介绍)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开门见山,请小朋友自己介绍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揭示课题

    1、分糖果

    师:有一天,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到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么样呢?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糖,但糖果数量可能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生活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实践活动入手,让每一个小朋友动手分分写写,使他们都有自己的体验过程,初步感知分后有剩余的情况

    2、反馈结果,讨论分类

    (1)学生上台汇报,逐一补充。师:小朋友很会动脑筋,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分分类吗?

    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分分类,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这样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形成正迁移,从而能够开展有效学习。

    (2)结果分类,并用算式表示

    师:正好分完是以前学的。我们一起用算式来表示。

    那么这些分后有剩余的,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试一试。

    自己想办法写一写如果分后有剩余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在数学中,我们习惯上这样表示:14÷3=4…2(举例)用三个小圆点来帮助,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下面几种情况你能照样子写写算式吗?请你选一种写算式,再读给同桌听。(师板书反馈情况)你知道3、4、2分别表示什么?(个别说)说得真好!象2这样分后还有剩余的数,我们给它取个名字---余数。

    把概念当作学生学习的生成点,让学生在探索中自然习得,让学生从模仿、识记水平达到理解和领悟的水平。

    二、学习实践,探索新知

    1、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分一分,写一写,认识了余数,那么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7÷3,你能列竖式吗?试一试(生板演)

    学生已经学过了怎样列竖式解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因此老师可根据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通过自己尝试地去解决这一新问题,发挥学习主动性。

    (1)列竖式计算

    (2)互相议一议计算方法

    (3)教师点拨

    (4)练一练:17÷320÷6(师:先请小朋友自己做一做,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做的。)

    试商对有些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安排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让有困难的小朋友能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共同探索计算方法。

    (4)反馈情况:你们是怎么做的?(展示,评价)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评价,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的同时对自己下一阶段的学习更充满信心

    2、知道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1)师:小朋友非常能干,那么我们算了这么多题,你能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余数要比除数小)真的是这样的吗?你能举个例子吗?来老师这里也有几道题,我们一起算一算。(板书:11÷214÷324÷618÷5)

    (2)说一说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师:如果余数比除数大,可以吗?

    用多媒体实物演示,使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这一较难理解的道理变得形象、清晰,帮助孩子获取信息、明确道理。

    3、判断下面各题计算正确吗?用手势表示,并指出错在哪里?

    19÷6=2…725÷5=4…520÷3=7…117÷5=3…0

    三、学习反思,自我体验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本领?

    四、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1、口算(抢答)

    10÷511÷57÷523÷519÷5

    这些算式里藏着一个小秘密,你发现没有?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哪几个?为什么?

    2、找一找,小房子里可能住的是谁?

    师:听说我们在学带余除法,很多小动物都赶来了,请你根据他们身上的号码及刚才学的知识,猜一猜,蓝房子可能是哪些小动物的家?绿房子可能是哪些小动物的家?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找你的小伙伴商量商量!

    让学生置身与喜闻乐见的情境中,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再次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探索,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到了数学学习之中。

    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从内容来看有余数的除法,无论在算理上,还是在求商上,横式、竖式的书写格式都比表内除法复杂,并且有部分学生在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时也会一定的困难。但由于学生先前已经初步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以及除法的横式、竖式书写方法,因此我考虑在这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自我尝试及同学间的合作交流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在课堂中我首先开门见山,请孩子自己说说对带余除法的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揭示课题。然后安排分苹果的实践活动。一般老师都会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的确当学生有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需资源共享时,要小组合作,但我认为在这一分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个体体验的深刻感受,并通过自己的活动将动作、语言、符号相对应。因此我安排每位学生自己圈圈写写,初步感知分后有剩余的情况。

    接着,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分分类,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这样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形成正迁移,从而能够开展有效学习。考虑到学生年龄偏小,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时,还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在通过观察板书的习题,发现这一规律后,我在启发学生自己举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第四册p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10枝铅笔,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小组活动。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学生小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活动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请这组的同学说,每人分3枝,谁来说?……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指最后一拦),10 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在表格左面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3 )人,还剩( 1 )枝。

    师读这句话,在写这道除法算式时,被除数是多少,(填10÷)除数是几?(填3=)商是几?(填3)这个3表示什么?(填“人”)还剩几枝?

    还剩1枝怎样表示呢?我们可以在3人后面点6个小圆点(边说边点),再写上1枝(边说边写),这个1就表示还剩1枝,根据它的意思,你想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P50~~P51上的内容。和P53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16()×6<254×()<23

    133×()47>()×6()×8<26

    2、计算:

    8÷4=45÷5=

    二、新知。

    1、教学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5=[](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ˉˉ1ˉˉ5ˉˉ…………………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5=4(组)…………3(盆)

    4∶

    5/ˉˉ2ˉˉ3ˉˉ∶

    20∶

    ˉˉˉˉ3ˉˉ…………………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

    1、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6=33÷8=

    小组讨论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3]略

    3、作业练习。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60÷7=()…………()

    4、完成教材P53第一题。

    5、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

    四、全课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

    课本67页的例5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地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并能够结合商和余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正确含义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卡片,说得数)

    27÷9= 32÷4= 42÷7= 16÷8=

    30÷6= 24÷3= 10÷2= 15÷3=

    2、解决问题。

    (1)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

    (2)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装3筐,平均每筐装多少?还剩多少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5,出示教材。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从教材的题目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有效信息呢?

    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同学们,想一想,“至少”是什么意思呢?

    ( 就是最少的意思,要想租的"船最少,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

    师:该怎么解答呢?

    (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4,应该用除法解答。)

    22÷4=5……2

    5

    4 2 2

    2 0

    2

    师: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

    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写条,2表示剩余两人,单位是人。

    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写的时候要静心思考。

    (板书)22÷4=5(条)……2(人)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是5条吗?那余下的2人怎么办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

    预设:生1:安排5条船不够,剩下的2人坐不下。

    生2: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一共要租6条船。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6个草莓 7个草莓 几个一份

    每2个一盘 每2个一盘 分的结果 分了3盘,正好分完 算式表达 6÷2=3(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9~60有关余数的除法。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

    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草莓图、小棒

    一、激趣定标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 ÷ 2 = 3(盘)、、、、、、、1(个)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苏教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最新9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88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开学第一周作文600字初中】开学第一周作文600字【优秀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