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吴正宪《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 吴正宪《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8篇《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比的意义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

    2、使学生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这组概念。

    教学准备:简易天平、法码、水笔、橡皮泥、纸条、白纸、磁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干什么?你们喜欢玩吗?喜欢的请举手?

    这么多人喜欢玩,老师想问这么多同学中有人玩过玩过跷跷板吗?玩过的请举手,谁来说说玩跷跷板时是怎样的情景?(学生自由回答)

    当两边的距离相等,重的一边会把轻的一边跷起来,两边的重量相等,跷跷板就平衡。

    二、新授

    1、玩一玩

    利用这种现象,科学家们设计出了天平,老师也自己做了一个简易的天平。我们用它来玩一个类似于跷跷板的游戏。好不好?

    谁想上来玩?

    请你在左边放一个20克的法码,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右边的把左边的跷起来了),在左边再放一个2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右边的把左边的跷起来了,说明右边的"重量比左边的重),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用水笔板书:20+20<50)

    再在左边放一个1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平衡了)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板书:20×20+10=50。学生说加法,则说两个20相加还可用[用水笔板书:]

    看来我们还可以用式子来表示天平的平衡情况,你们想不想亲自来玩一玩?

    老师为你们每一个学习小组也准备了一架简易天平,还有一些法码,以及两块橡皮泥,大家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或者利用你们身边一些比较轻的物体,如橡皮、小刀等,来玩一玩,然后把你们玩的时候看到的现象用式子表示出来,好不好?

    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哪个小组把自己所写的式子拿上来展示出来。

    (有不一样的都可以拿上来)

    2、分类

    你们对这些式子满意吗?

    大家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吗?小组讨论怎么分?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分?

    谁来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1、如果学生中有“是否含有未知数”(板书:含有未知数)“是否是等式”(板书:等式)这两类的指名上黑板分,其余的口头交流。

    2、把学生写的式子分成两堆,让学生分]

    师: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这一种分法,

    师:你能把这一种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象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

    3、理解概念

    练习: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学生在本子上写一个。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见过方程吗,在哪见过?(学生展示交流)

    4、巩固概念

    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式子,它们是方程吗?(用手势表示,随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

    (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一个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比较辨析

    师: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那么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老师说,方程一定是等式。对吗?(结合板书交流)

    等式也一定是方程。(结合板书交流)

    也就是说: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方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吗?

    例如画图或者别的方式,小组合作,试一试。(用水笔画在白纸上,字要写得大些)

    三、巩固

    师:同学们的图非常形象地表示出了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

    1、这些图你能用方程来表示吗?

    2、看来同学们对今天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用方程还可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

    如:我班一共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如果把女生的人数看成X,你会用方程来表示男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之间的关系吗?

    师:这里还有一些有关我们学校的信息,谁来读一读。

    3、新的谢桥中心小学,是苏州市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小学之一。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3幢教学楼的建筑面积一共约为19500平方米,平均每幢为c平方米,其它建筑面积为m平方米。你能选择其中一些信息列出方程来吗?(同桌交流)

    四、小结

    学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有什么想对老师说的吗?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和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两种(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比较方法,叫做比.(板书:比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板书:3÷2= = 2÷3=

    1.3÷2表示什么?长是宽的几倍也可以说成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长和宽的比是3比2表示什么?

    2.2÷3表示什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宽和长的比是2比3表示什么?

    3.小结

    (1)长是宽的几倍,有时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几比几;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有时也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几比几.

    (2)3分米和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4.练习

    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求红球是白球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求白球是红球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二)教学例2

    例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求的是什么?谁除以谁?也就是谁和谁进行比较?

    2.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表示什么?

    3.思考: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工作效率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商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4.小结

    通过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用表示两种数量的数相除,可以得到新的量,这个新的量也可以用两个数的比来表示,我们就说这两个量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

    (三)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板书 ,什么叫比?

    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四)练习

    1.学校里有10棵杨树,7棵柳树,杨树和柳树棵数的比是( ),柳树和杨树棵树的比是( )

    2.小华用2分钟口算了50道题,小华口算的题量和所用时间的比是( ).

    3.学校食堂买20千克青菜,用了10元钱;买了30千克萝卜,用了42元钱;买萝卜和青菜数量的比是( ),青菜和萝卜单价的比是( ).

    (五)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演示课件“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书写格式和名称也就变了.

    例如: 3比2 记作:3∶2

    2比3 记作:2∶3

    100比2 记作:100∶2

    2.“∶”叫做比号,读作比(比号在两个数中间,注意与语文中的冒号区别),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板书:

    3.提问:比的前项和后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 ?

    4.练习:求比值

    教师说明:求比值不写单位名称.

    (六)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比、除法、分数的异同”)

    1.教师提问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能不能用“是”?

    (3)在除法中,除数不能是零,那比的后项呢?

    2.比的分数形式

    (1)教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分数形式.例如:

    板书:3∶2可以写成 ,仍读作“3比2“

    2∶3可以写成 ,仍读作“2比3”

    (2)思考: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两辆汽车,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

    1.甲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和( )的比,是( )∶( ),比值是( ).

    2.乙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和( )的比,是( )∶( ),比值是( ).

    3.甲、乙两车所行路程的比是( ).

    4.甲、乙两车所用时间的比是( ).

    5.甲、乙两车所行速度的比是( ).

    (二)选择

    1.大卡车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载重量是2吨,大小卡车的载重量比是 .( )

    2.如果a是b的3倍,那么a和b的比是1∶3.( )

    3.小强的身高是1米,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三)思考题

    1.甲乙两队比赛结果是3∶2,是指这节课所学的比吗?

    2.根据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5,你可以知道男女生的具体人数吗?

    3.一台机器上有大小两个齿轮,大齿轮有100个齿,每分钟25转;小齿轮有40个齿,

    每分钟120转.根据所给条件,你可以写出哪些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区别呢?

    五、课后作业

    (一)应用题,

    1.小红3小时走了11千米.写出她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

    2.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写出这个小组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

    3.商店一共运来8.2吨水果,其中有3.5吨是橘子.写出运来橘子的重量和运来水果的总重量的比.

    (二)求比值.

    4∶5 0.8∶0.4

    六、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52~53页比的意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4、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媒体: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引入:同学们,2008年的北京将要举办什么盛会啊?(北京奥运会),在上届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那么关于奥运会你都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播放奥运会的相关资料)在学生说出的资料中选出中国金牌数和俄罗斯金牌数:中国获得金牌32块。俄罗斯27块。

    你能列出算式表示中国与俄罗斯所得金牌块数之间的关系吗?(这里可能有学生列加减法,也可能会有除法。选出除法算式分析)

    32÷27表示什么意思?(中国得的金牌是俄罗斯的几倍)

    27÷32表示什么意思?(俄罗斯得的金牌是的中国的几分之几)

    2、联系奥运,分析题目.

    在奥运会上,你认为我国的哪块金牌的分量最重?(学生畅所欲言)如果没有人说刘翔,教师就稍微引一下

    新科110米栏奥运冠军刘翔用沉甸甸的金牌让轻视黄种人的人闭上了嘴巴,他为中国夺得了有史以来中国在田径短跑项目上的第一块金牌,下面我们就共同回顾一下刘翔的夺冠历程(播放刘翔夺冠视频)。

    看了这一段内容我们都非常的激动,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那你知道刘翔的夺冠成绩是多少吗?(12.91)

    那你知道他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吗?

    如果我要你们列式来求该怎么求呢?(110÷12.91)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路程÷时间=速度)

    看完奥运,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学校的事情

    3、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请栾人璇你们这组同学起立。请其他同学数数他们组女生几人,男生几人?你能用什么式子表示他们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之间的关系?(4÷3和3÷4,分别问学生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分数除法(第5课时)六(下)第一单元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圆柱的表面积练习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折扣》教案六上综合应用:确定起跑线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4、学校用150元买来3个小足球,每个小足球多少元?

    (请学生自己读题,说说每道题求的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读题回答,教师板书(总价÷数量=单价150÷3)

    3、揭示课题: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两种数量的关系的,在日常生活、生产和实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比。(板书:比)研究比的意义。(板书完整课题)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

    (1)那么在刚才的例子当中中国得的金牌是俄罗斯的几倍,用32÷27,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中国得的金牌与俄罗斯得的金牌数的比是32比27。

    那俄罗斯得的金牌是的中国的几分之几可以怎么说呢?(学生试着说:俄罗斯得的金牌数和中国得的金牌数的比是27比32)

    (2)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后,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质疑:可老师还有个疑问,以上两道题都是对中国得的金牌数和俄罗斯得的金牌数进行比较的,为什么一个是32比27,一个是27比32?

    引导得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2)同学们真聪明,那么你们能像这样把其他的除法算式都变一个说法吗?先同座位两个人互相说说看。(学生同座位两个人说)

    都说完了,那谁愿意站起来说一说呢?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可以说成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比3)就这样依次说完。

    那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可以怎么说啊?(速度可以说成是路程与时间的比)

    那单价呢?可以怎么说啊?(单价是总价和数量的比)

    在我们常用的数量关系中还有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这里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怎么说呢?(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总量个工作时间的比)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既可以用除法,又可以用比的方法。那什么叫做比呢?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同位讨论一下。(前后四人讨论)

    汇报,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齐读)

    你们能不能自己举一个用比表示两数关系的例子?先说原题再把它改编成比的形式(学生自主举例,四人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例子的学习,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用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的方式,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练习题:填空。

    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是()比(),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是()比()。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分数除法(第5课时)六(下)第一单元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圆柱的表面积练习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折扣》教案六上综合应用:确定起跑线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设计意图:这是一组对应练习,旨在强化学生对比的意义的初步理解。]

    2、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1)看书自学,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52~53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可以在小组里讨论,然后汇报一下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开始吧!

    [设计意图: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2)汇报。

    1:我学会了比的写法,3比4记作3∶4。(让学生板演)

    问:这个“∶”叫做什么呢?谁愿意给它起个名字?(强调:写“∶”应该注意上下对齐,点要圆一点,它不同于冒号。)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记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3∶44∶3110∶12.91又怎样读呢?

    思考:刚才大家学会了用“∶”的形式来写出两个数的比,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读作什么?还可以读作二分之三吗?为什么?(把3∶4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并齐读。)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站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高度重新组合处理教材内容。学生汇报过程中,由教师引导,把“比号”“分数形式的比”前移,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

    2:我学会了比的各部分名称。(结合3∶4来说明)

    如果告诉你“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你能想到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3:我学会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问:那么怎样求比值呢?(前项除以后项的商)

    练习题:(课件出示)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0.7∶0.358∶40.2∶1/5

    想:比值通常可以是什么数?

    [设计意图:比值不同的四个比的举例,既加深了学生对比值意义的理解,又强化了学生对“比”和“比值”的区别。]

    4: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比,看来比和除法之间有着一定的联

    系,我们以前也学习过除法和分数的联系,那么比和分数之间是不是也有联系呢?(是)。

    出示思考题:比与除法、分数有哪些联系?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区别?(以前后四人为小组,讨论填写)

    相互关系区别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一种关系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一种运算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一种数

    设计意图:以往教学比与除法、分数三者的联系,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也不是最佳的。所以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5:我还知道比的后项不能为“0”。

    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明)

    三、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比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46页—4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

    2、在引导学生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事物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回忆生活素材,导入新课。

    师;生活中经常有同学说谁比谁高点,谁比谁矮点。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比较数量。师: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生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算一下,教室前面的黑板长、宽各大约是多少米?生:长大约是4米,宽大约是3米。师:你们根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1: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生2:黑板的周长是多少?

    生3:长是宽的几倍?板书:4÷1生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1÷4

    师: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除法对黑板的长和宽进行比较,今天,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板书:比)

    [评析]: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导入新课时,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教室里的各种素材引入课题,不仅是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亲切自然,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1、整理生活素材

    师:如长是宽的几倍,除了用4÷1来比较,还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4比1。(板书:4÷1=4:1)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除了用1÷4来比较,还可以说成什么呢?(1÷4=1:4)师:同学们用刚才调查方法,说说教室各种事物还能得到什么数据。你还能把它们用比的形式说一说吗?

    生1:我班男同学人数是32人,女同学人数是23人。男生与女生的比是32比21。生2:教室里的窗户扇数是48扇,门的扇数是2扇。教室窗户扇数与门扇数的比是48比2。生3:教室的长大约是9米,宽大约是6米。教室长与宽的比是9比6。学生可以说出许许多多的数据。(学生情绪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2、再次回忆生活素材,学习新课。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教室里面还有哪些劳动工具,你平常留意过它们的价格与把数有什么关系吗。我们请两位同学去数一数扫帚的把数,也请全班同学想想每把扫帚要多少钱。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什么出什么问题?生:教室里有23把扫帚,从街上买回来要46元钱。生:扫帚总钱数与扫帚把数的比是46比23。(板书:46:23)师:同学们真是聪明,请比较黑板上的最后一组比与前面的几组比在数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生:前面的比是同一种数量相比较,最后一组比是不同的数量相比较。生:这些相比的数都是只有两个数。师:相同的数量可以进行比较,不同的数量也可以进行比较。相比的数最少要有两个。师:同学们还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数的比是不同的数相比,请同学们多多举例说明。生:车辆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等等数据的比都是不同数量的比。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是这些数的比是怎么得出来的。谁能说说什么是比?生;这些比都是从两个数相除引出来的,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比的定义)师:比是由除法变成的,由于除法的除数不能为零,比的哪一项不能为零呢?请同学们讨论。

    3、练习: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⑴比的前项是0,后项是1。⑵比的前项是1,后项是0。⑶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0。

    学习比的写法:师:你们学会了比的意义,那么比是怎样写的呢?我们来学习比的写法。请学生自学课本上比的写法。请学生上黑板板书比的各部分名称。师;比是由两个数相除得到的,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求比值呢?生;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这就是求比值的方法。师:我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个比。比有时也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如:9:6也可以写成9比6。在这里它不是一个数,是一个比。

    师:从这道题你能发现比值的取值范围吗?

    生:比值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小数,但更多形式是分数。

    4、练习①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说出比值。

    (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师:比除了可以写成这种形式外,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1:4=),请同学们读一读。特别注意分数形式的比。

    [评析]: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能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在分析比较中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同时,教师加强了引导,学生则采用了讨论法、读书自学法来进行探究学习。多种机会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规则发展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5、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①比与除法的联系:师:请同学仔细观察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同桌讨论。并填写下表: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

    分数

    ②比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同桌讨论。生自学课本,并完成上表。师:可能有的同学发现了三者并不一样,比是表示两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代表一个数的。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比的意义后,为了区别数学中的“比”和体育比赛中的“比”的不同,我运用学生活动中常使用的小游戏“锤子、剪子、布”,虽然游戏时间很短,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下面请大家来做一个游戏,“锤子、剪子、布”好吗?要求是两人一组,赛四局,然后汇报比分情况。

    (学生情绪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生1:(很高兴)四局比赛我赢了,4比0。

    生2:我和同伴打平局2比2。

    生3:我和同桌的比赛结果是2比3。

    ……

    师板书:4:02:32:20:43:1

    生:老师,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里为什么是0呢?

    生: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生:这个2:2可以化简比吗?

    (没等我组织学生讨论,就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2:2只表示双方各得二分,不表示相除关系,不可以化简。

    生:4:0表示对方得0分。

    ……

    师:对!说得好。这是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目的是让观众看清两队得分情况。

    生(杨崇俊):足球比赛的计分也有几比几,但它与今天学的比的意义不同。体育比赛中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结果,而我们数学里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评析]: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小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他们感兴趣的条件下理解“比”的意义。在活动中,学生不是听众,而是参与者,他们可以获得许多不同的感受,并随时提出不同的质疑,无论是质疑还是得到的启迪都是最大的收获,可以说是小小的成功。

    因此,教师精心创设探索、操作实践的情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切体验、领悟、发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让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有满分的收获。

    三、巩固练习:

    ①、苹果是梨的,苹果与梨的比是():()

    ②、我班的男生是女生的1倍,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③、400千克与0.2吨的比是():()(能直接说出比吗?为什么)强调不同单位名称不能直接相比。

    ④开放题:选择合适的数量组成比

    我校共有学生780人,教师38人,本学期中平均每个学生获得优点卡3张,五年级有学生170人,本学期共获得优点卡560张,其中五(1)班有男生20人,平均每人获得优点卡3.5张。

    学生回答后讲评。

    [评析]: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于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采用同桌讨论学习、自学的方法,让他们交流、启发,实现有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正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最后一个开放题的设计,注意联系了我校的特色建设,让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巩固新知,创新思维。

    四、小结归纳,应用拓展

    全课小结: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好朋友听,相互评价一下,学得怎么样?如果有什么疑惑,说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好不好?

    [评析]: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尾部分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地梳理,并且帮助老师解决难题,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同时在相互的评价中,使每个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课后反思:

    《比的意义》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节内容在整个比的知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比的意义》中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比的意义、比的表示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值的求法、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的后项不可为零。如何把这么多的知识,通过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并解决?多个知识点紧促而成功的串联是我课前备课中的一个主体思想。因此入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室里黑板长与宽的比较,引出“比”来,让学生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也是我们课题思想的一个体现。接下来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始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出现和解决不是程序式的,而是抓住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教学。教师在不是被学生牵着走,而是让学生自己走。游戏和练习题都体现了开放性。这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本课重点、难点都得到了突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p86,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1、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学习了加地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4、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过程:

    准备训练。

    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

    40 + 30 = 70

    ( ) ( ) ( )

    - 40 = 30

    ( ) ( ) ( )

    新授。

    出示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1

    (1)

    先让学生说出每幅线段图的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

    40+30=70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和与加数=关系。

    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

    从而引出加法的意义;

    说清图意,列式。

    引导学生把(2),(3)与(1)比较。

    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明确第(2)题是求第二加数,

    第(3)题是求第一加数。

    从中引导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着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以比较。

    得出: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师: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试做:验算 743+257=1000,对不对?

    出示例2

    求□中的未知数

    □+6=13 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由生填,讲清怎样想的?就可以求出□中的数。

    再完成

    478+522=1000

    1000-478=522

    生完成后,回答怎样想的。

    三、小结:

    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运用这一关系可以验算加法。

    四、巩固练习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在下面算式的□里填数。

    (1) 237+69=306 (2)5002-3875=1127

    306-□ =237 3875+□=1127

    □-237=69 □-1127=3875

    求□中的未知数

    □+378=1082 4657+□=7102

    □+265=930 1896+□=3024

    □+489=814 2743+□=5000

    坚式计算,并验算。

    3748+627 9134-514

    课后作业:

    1、根据560+430=990,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

    □-□=□

    2、根据500-240=26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

    □-□=□

    3、求□中的未知数

    589+□=1062 □+495=702

    298+□=594 □+324=500

    《比的意义》教案 篇六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 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收藏了许多举世闻名的作品,其中有一幅作品它的微笑被后世人称这神秘的微笑,有谁知道这幅作品的。名字?它被收藏在哪?(学生回答:《蒙娜丽莎》 卢浮宫)有没有同学去过?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卢浮宫(播放视频《卢浮宫之旅》)。

    当我们看到各类美术作品时,大家可能会疑惑,这些作品哪些是好作品,画的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去表现?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这其实就涉及到美术鉴赏的问题,因为提问正是鉴赏的开始。

    同学们自读课本第2到6页,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美术鉴赏?如何进行美术鉴赏?

    2、美术作品的门类有哪些?

    3、美术鉴赏的意义与价值?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图片《天安门广场》《黄山日出》

    提问:面对这些景观有何感受?

    学生回答:壮观、崇高、神圣

    教师:两种不同的美: 一种是自然景观;一种是人文景观。

    培养审美的眼睛有两个途径: 一是欣赏大自然;如:黄山、九寨沟瀑布等。

    二是欣赏第二自然——由人创造的艺术品。 如:天安门周围的建筑、艺术家的作品等。

    2.话题1:什么是美术鉴赏? 怎样进行美术鉴赏?

    出示张萱《捣练图》和 米勒《拾穗》,思考:两幅作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并思考。

    提示: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主题内容

    年代

    材料

    历史背景

    作者创作意图

    学生回答:相同点:都是一劳动妇女为题材

    不同点:前者:贵族妇女 平和优雅的美 画

    后者:贫穷妇女 让人产生同情 油画

    提问:为什么同题材的作品而给人的感受不同呢?

    教师:《捣练图》的作者张萱处于盛唐,他是唐玄宗时期的宫廷画师,“练”是一种丝织品,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沸煮,日晒漂白,再用杵捣,最后才能使丝绸变得柔软洁白,画中分成三组,捣练、理线、熨烫,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的从布底下窜来窜去,可见当时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没有血腥的战争和激烈的社会矛盾,因此画面平和优雅。《拾穗》是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所画,画中3个贫穷的农妇正在捡拾麦田里散落的麦穗,因为当时法国正处贫富差距加大,阶级矛盾尖锐的时期,米勒本身出生在农村家庭,从小在农田里长大,这也决定了他以后的审美取向,歌颂劳动者质朴、勤劳的美德,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以上对两幅作品的分析实际上就是美术鉴赏的全过程。我们在欣赏作品和针对作品思考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其实就已经进行了美术鉴赏。

    出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我们的感知、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怎样去鉴赏?具体地说,就是要弄明白一件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材料、语言形式和表达内容、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等等。

    3.话题2:美术作品的门类有哪些?

    请学生们从课本中找出答案并大声朗读出来,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们更深入了解。

    教师:

    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

    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等六大类。

    绘画按材料和功能:油画、画、水粉画、水彩画、版画、年画、壁画等等。

    雕塑按空间:圆雕、浮雕。

    设计按内容和材料: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页设计等。

    出示郎世宁《白骏图》徐悲鸿《奔马图》和韩美林《奔马》进行比较分析,谈谈这三幅作品的造型手法有什么不同?

    按形式语言上划分为: 具象艺术 意象艺术 抽象艺术

    4.话题3:美术鉴赏对我的人生真的那么重要吗?(美术鉴赏的意义与价值)

    衣、食、住、行只是最简单的生存层面,它们都离不开美术,自然也离不开美术鉴赏。

    我们来看一下美术作品带来的价值与功能。

    美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自己的社会角色。它的价值与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认识功能 ● 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

    认识功能:

    通过美术作品的内容或形式,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下的人们的生活、历史、风俗、观念等。 如张萱《捣练图》

    教育功能:

    美术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对观众形成和道德上的感染和影响,以培养人们对待自然、社会、人生以及自我的态度。如董希文《千年土地翻了身》

    审美功能: 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美的形式的辨别力、敏感性和感受力。如《根扎南国》 吴冠中

    (三)课堂作业:

    从本书中选取一件你最喜欢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并填写鉴赏报告单。

    鉴赏报告单

    作 品

    年 代

    门类(材料)

    形式语言

    时代背景

    表达内容

    (四)教学:

    艺术来源于生活。培养审美的眼睛,可以更好的观察生活中的艺术。这节课,我们为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要能欣赏千奇百怪的现代艺术,还必须树立全新的艺术观念,在此基础上,平时多看多分析,定会使审美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教学后记:

    本课是美术鉴赏的第一课,学生们对美术鉴赏课比较陌生,首先对于新课程改革要做一个介绍,并简要介绍《美术鉴赏》这本教材。这节课,教师讲解比较多,我结合多媒体出示图片,同学们都比较感兴趣,然而,有些班级的学生仍胆子较小,不敢回答,有些班级的学生比较积极,并踊跃回答问题。我发现,教师的引导相当重要,当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时,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引导学生开口,直到引导出他们说出答案。这一节课,我出示了一道课堂作业,主要是检验学生们对于鉴赏知识了解多少,因此,在讲解知识点时,尽量将这些专业术语讲得浅显易懂,这对于以后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上完一堂后,我感觉课堂上要多多师生互动,尽量让学生踊跃去回答,才能激发他们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自学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会正确写出两个数倍比关系的对应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求比值。

    3、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观点。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学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

    一、 导入、揭题出示:我们六(5)班有男生23人,女生21人。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想什么办法对六(5)班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师选择: ⑴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多少人?⑵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多少人? 师:请同学口头列式。⑶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多少倍? 板书:23÷21⑷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21÷23师:从同学们对六(5)班男生和女生的比较中可知,比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多少或少多少),是比差关系。用什么方法?(减法)。另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倍比关系。用什么方法?(除法)。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把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这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叫做--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的意义”。

    二、 探索新知

    1、 教学比的意义

    ⑴指⑶ 师:23÷21,是谁和谁比?师述:用新的数学比较方法说,求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又可以说成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比21(板书)。扶放启发:请同学想一想,仿上例(指21÷23)那么21÷23又可以怎么说呢?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21比23(板书)

    ⑵说一说:①苹果有4个,梨有5个。苹果和梨的关系怎么说?②舞蹈兴趣小组有女生9人,男生4人。(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⑶师: 用比的方法不但可以对同类量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 同类量:师可结合上例简单说明]师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问:①求汽车的速度怎样计算?100÷2=50(千米)(板书)②(指100÷2)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呢?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板书)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即每小时多少千米)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⑷学生举例举一个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不同类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⑸总结①思考、讨论: 什么情况下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②指导学生看书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定义的?指名说一说答案,然后齐读。(划出“两数相除”点上着重号)

    2、 自学比的读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比值、比和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⑴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47页第一个“做一做”上面的内容。

    ⑵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①比的读写法指23比21;21比23;100比2 ,问:还可以怎么写?(学生练习)。怎么读?(齐读)②比的各部分名称、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是什么?

    ③比值。师:如何求比值?[反馈练习]①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是什么?8︰11=8÷11=8/11 1/4︰1/3=1/4÷1/3 =3/4 1.2 ︰0.3=1.2÷0.3= 4②抢答。教师出条件,学生抢答比值。比的前项是100,后项是2,比值是()比的前项是21,后项是23,比值是()比的前项是2.4,后项是3,比值是()

    ③做一做a、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写出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再写出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并分别求出比值。b、某种型号的文具盒,每1箱装12只,共计人民币72元,写出这箱文具盒的元数与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④比和除法各部分的关系整理表格:

    联 系区 别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⑶思考①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②足球比赛中的0︰0,是不是我们数学上所说的比?

    3、 继续自学两个“做一做”中间的内容

    ⑴让学生说说通过自学,你又明白了什么?

    ⑵想一想,辨一辨:既可以看作一个分数,又可以看作一个比,还可以看作比值。

    ⑶继续汇报,完成表格 联 系区 别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⑷反馈练习变一变, 填一填3÷19=( )︰( ) 21︰100 =( )/( ) 4/23=( )︰( )1/8=1︰( )=( )÷ 8 A︰B =( )÷( )=( )/( )( )︰( )= ( )÷7=5/( )⑸找一找,比、除法、分数分别表示什么?(区别,完成表格)一种数 一种相除的关系 一种运算三、 课堂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四、综合练习

    1、讨论:小强的身高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 小强说他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对不对?你认为是什么?

    2、看谁会动脑筋?题目:小明今年12岁,是六

    (1)班学生,该班共有42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再保险公司上班,年薪15000元;小明的妈妈每月工资800元,他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看谁会动脑筋,能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量,自己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并说说这些量之间的比)。

    板书: 比的意义 23÷21 相 23比21 (23︰21)21÷23 → → 21比23 (21︰23)100÷2 除 100比2 (100︰2)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课件出示:在美丽的大森林中,山羊、小猴、小狗、小兔在做游戏)

    让学生猜测如果让山羊和小猴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结果。

    (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回答,出现跷跷板不平衡的画面)

    提问:怎样才能让小动物开心地玩起来呢?

    学生:让小狗、小兔加入到小猴那边。

    (课件演示:跷跷板逐渐平衡。并能一上一下动起来。)

    教师小结:当两边重量差不多时,跷跷板基本保持平衡,就能很好地玩游戏了。

    [评析]:动物是学生们喜欢的形象,以故事情境导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的优势,使学生初步感受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二、探究新知

    师: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有一种更为科学的平衡工具,猜猜是什么?

    1、直观演示,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教师向学生介绍它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提问: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2、继续实验,自主发现

    1)分小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每个小组发一些有重量的砝码和学生自己手中的书本等)

    要求:三组设计平衡状态,三组设计不平衡状态。并据此列式。

    2)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作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平衡状态的:

    50+10=60

    50=20+书……

    不平衡状态的:

    50+30>两本书

    50<三本书……

    4)学生动手把不平衡状态的天平调平衡并列式

    50+30=四本书

    50+10=三本书

    5)师生一起把书用字母代替:

    50+10=60,

    50=20+X,

    50+30>2X,

    50<3X

    50+30=4X

    50+10=3X

    3、整理分类,认识方程。

    1)学生把上没面的式子进行分类

    2)让学生明确:像这些含有等号的式子都是等式。(板书:等式,标出大集合圈)

    观察右边三个等式与左边一个等式有什么区别?

    学生很快明确:右边的等式里都含有未知数。(在等式前面板书:含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我们把右边这三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学生齐读方程的意义,同桌互相说出一个方程。

    [评析]:这部分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分类、交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并初步渗透了数学中的集合思想。

    三、巩固拓展

    课件出示两个小动物争吵的画面

    小狗:我知道了,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

    小兔:不对不对,应该说所有的等式一定都是方程。

    判断谁说的对,并叙述理由。

    四、总结

    学生阅读数学小知识“你知道吗?”

    五、作业

    练习十一的1题

    教学反思

    1、利用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生活是兴趣的源泉,体验是主动参与的动力。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加入了学习的热流中来。教学当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关注情景教学

    在本节课中,将枯燥的方程概念融于浅显生动的情景中。导入利用小动物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背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对天平的所有情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天平称重的实验,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实验现象,使学生获得了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识。


    吴正宪《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892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