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小学数学教案最新10篇
  •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小学数学教案最新10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6-28 21:52:03
  • 移动端: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小学数学教案最新10篇
  •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贴心的小编为您带来的10篇小学数学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贴心给您的好友哦。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连加和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运用估算,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可以顺利运算。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连加连减等有关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习加减法。教师可以通过这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教科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比整理与复习(一)提高了一步。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三.练一练

    1.第1题

    练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可以列竖式计算,要求学生计算正确,在速度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2.第2题

    教材通过“五一”旅游的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不仅复习了万以内数的感受和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3题

    复习认识图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二

    第十课时: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

    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算:

    (1) ×      ×     6×     ×40

    (2) × × 3× ×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课件出示知识目标:

    (1)什么叫倒数?怎样理解“互为”?

    (2)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3)0、1有倒数吗?是什么?

    2、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3、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 的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

    4、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5、同桌互说倒数,教师巡视。

    三、当堂测评

    1、练习六第2题: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3/5×(  )=(  )×4/7=(  )×5=1/3×(  )=1

    四、课堂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

    你联想到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教学后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十二课时:整理和复习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37~39页。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现实场景认识锐角和钝角,了解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会区分并在实物中找到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相关工具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学生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张、光盘。

    【学具准备】

    学生三角尺,纸张、小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老师,大家想见见她吗?

    2、新老师带我们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看看。00:33播放光盘(游乐场),00:50暂停。让学生先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秘密。

    然后点名让学生说说。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把这些角请出来02:00播放光盘,02:20暂停,

    你认识哪些角?学生回答。

    他说得对吗?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请学生用三角板验证。

    4、生活中还有很多角。我们再到桥上去找找。05:25播放光盘,06:10暂停,你从中找出了些什么角?指名回答。

    电视机里的小朋友还找到哪些角?08:27播放光盘。

    5、这些角在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你能给这些角分类吗?09:35播放光盘,10:25暂停。小组合作,先分清每个人干什么。分类时可以请三角板来帮忙。

    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6、小组汇报分类情况。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电视机里的同学是怎么分的?播放光盘10:53,展示机内学生分类情况。

    7、小结分类情况。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1、我们刚才把这些角分成三类,直角已经有了名称,你能给这些角取个名字吗?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我们来听听电视机里的同学取了什么样的名字。14:08播放光盘。

    小朋友说得真形象!数学上我们就把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板书课题。

    2、谁能再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指名说。

    3、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锐角和钝角。

    4、生活中还有很多锐角和钝角,你能找出来吗?

    16:03播放光盘

    课前游乐场中的角是什么角?18:58播放光盘,19:15暂停。让学生说一说。

    你在生活中见过锐角和钝角吗?让学生指一指。

    5、你会做一个角吗?请你动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选择纸张、小棒、剪刀等材料)。

    说说你做的是什么角。

    学生汇报展示。

    还有不同的吗?

    6、你能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学生汇报。

    同桌互相欣赏一下画的是什么角。

    7、接下来新老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好吗?24:05播放光盘,猜角,比比谁猜得又快又准。机内外互动。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和电视机里的同学都收获不少,下课以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说给家长听。

    机动活动:用三角板拼一拼,能拼出哪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小组合作。

    小学数学教案 篇四

    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优秀获奖教学设计大全 篇五

    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

    一:教材课时安排过紧有关。初二教材的教学时间不够,教参函数第一节 第二节二节课,第三节一次函数节,课时太少,本节要加一个复习课

    二:教学内容不好处理。

    在“2.一次函数的图象”中有平移的问题,

    1、(1)将直线y=3x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直线y=-x-5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多位教师讨论后,我们用学案(下面的表)来处理,让学生更多一点感性认识,少一点理论上的结论

    2、“一次函数的性质”中无b对函数的图象的影响,但题中有,要补讲

    环节二:概括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一次函数y=kx+b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

    (3)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

    (4)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

    待定系数法的引入上用“弹簧的长度y(厘米)”来讲的,太难,要先讲书上的“做一做:“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1,1)和点(1,-5),”

    三:难度不好处理:

    如我们在讲一次函数的定义时(第一课时)补充了一个例题:已知函数y=当m取什么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当m取什么值是,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学生难以理解,我个人认为太难,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反而对一个具体的一次函数y=-2x+3中k,b是多少强调的不多。

    小学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课件出示)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

    如:蝴蝶 、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1、出示例3: 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

    2、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三、课堂提高。

    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 圆 环形

    四、当堂测评

    练习十四弟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帮助学困生理解每道题。

    小组内讲评,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以“兵强兵、兵练兵’。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对圆的初步认识,概念较多,也可会较乏味。为了避免学生学得枯燥、没兴趣,我采用课件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在教学“画圆”时,我不讲授而是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演示画圆的步骤。当堂测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让优秀的学生带动学困生,共同进步。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5-37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二课时。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创设情境,借助小数点搬家的规律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小数,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没有太大的难度。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置“小数点搬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设疑引趣到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归纳发现、形成知识、实践应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归纳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亲历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过程,体验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卡,数字卡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小数点搬家”。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蚂蚁开了一家快餐店。你看,它的快餐一份卖0.01元。开张之后,生意非常火爆。可是过几天蚂蚁一算账就郁闷了:不但没有赚钱,反而是亏了很多钱。小数点也很不高兴,心想:我办搬搬家吧!于是,它向右轻轻一跳,快餐一份就变成了0.10元。

    客人虽然少了很多,可是蚂蚁一算账很开心,因为赚了一些钱。小数点也很高兴,心想:这肯定是我搬家的功劳,我再搬搬家吧,让你发大财。于是,它又向右轻轻跳了一下,这时候快餐的价格就变成了0.01元。这下可糟糕了,一个客人也没有了。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中“蚂蚁快餐店”的情境讲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欲。】

    一、讲授新课

    (一)小数点向右移动:

    1、师:同学们,在这个故事中,为什么客人会越来越少呢?

    生:因为快餐价格越来越贵。

    师:为什么价格会越来越贵?

    生:因为小数点在向右搬家。

    师:小数点向右搬家,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做“小数点向右移动”。

    2、(ppt出示快餐的三个价格:0.01元→0.10元→1.00元)

    师:这是快餐的三个价格。同学们观察这三个数,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0.10,0.1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1.00,从0.01到1.00小数点一共向右移动了两位。

    【设计意图:由“快餐价格”的变化的观察来理清图意,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师:小数点移动一位、两位,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昨天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通过预习,你得到什么结论?

    生:从0.01到0.1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从0.01到1.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呢?请你拿出预习卡,把你的方法与小组同学交流分享。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验证结论的方法

    预设:

    (1)改写为以元角分为单位

    因为0.01元=1分,0.10元=1角=10分,1.00元=10角=100分,所以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验证了结论。

    (2)利用数位顺序表。

    0.01、0.10、1.00,这三个数的计数单位都是0.01,所以0.10中有10,个0.01,1.00中有100个0.01,所以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

    (3)利用面积模型进行说明

    0.01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1是0.01的100倍;0.1是把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

    (4)其他方法(如有学生改写为以米、分米、厘米为单位进行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最终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这么多的方法,说明了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其实就是说明了这两个规律。

    (ppt出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学生读一读这两个规律。

    师:要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呢?

    生: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ppt出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用了省略号,我省略了什么?

    生:按照这个规律往下推导还有很多。

    师:同学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要是我想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数的10倍,这时候要怎么办?

    生: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师:比如0.01×10,这时候,只要把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0.1就是0.01×10的积。

    类似方法教学0.01×100=,0.01×1000=(强调数位不够,添0补位)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归纳,学生对知识更加清晰;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按照规律类推出新知识。】

    5、及时练习:

    口答:

    (1)把0.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得到的数扩大到原数的( )倍。

    (2)把1.045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到104.5,扩大到原数的( )倍。

    你会算吗?

    0.78×10=0.35×100=0.82×1000=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

    (二)小数点向左移动: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比原数扩大了;要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可能是?

    生:缩小了。

    2、师:同学们来看,这是1,1的小数点在哪里?

    生:1的右下角。

    (ppt出示:《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李莉))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数,1是怎么得到0.1和0.01的。

    生: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0.1,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0.01。

    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我们得到重要的规律,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把你发现的规律和同桌说一说。

    3、生说说发现的规律:

    预设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预设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00倍;

    (此时师纠正:缩小10倍、100倍的说法缺乏科学性,我们应该说缩小到1/10,1/100)

    4、小老师上台解释: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

    结合面积模型大致做如下解释:

    《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李莉)

    师补充:把1平均分成10份列式应该是:1÷10。缩小到原数的1/10,其实就是1÷10.

    师:如果想把一个数缩小到原数的1/10,比如1÷10=,应该怎样才能得到商?

    生: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师:(结合ppt演示讲解)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整数部分空着怎么办?

    生:添0补齐数位。

    5、类似讲解: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正确的表象,并利用数学中最重要的方法——比较法,探索、归纳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而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6、及时练习:

    口答:

    (1)把54.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 ),这个数缩小到原数的( )

    (2)把54.2缩小到原来的1/1000是( )

    你会算吗?

    12.6÷10=40.1÷100=70.5÷1000=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掌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简便算法,并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口算。

    35×243×892×4125×842×5

    82×673×862×725×850×2

    (1)学生口算。

    (2)观察计算过程,说说哪几个算式的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并分析两因数数字的特点。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

    25×( )=( )125×( )=( )45×( )=( )

    35×( )=( )55×( )=( )75×( )=( )

    (1)学生自由说。

    (2)讨论哪种填法算起来最简便,最合理?

    3、看横式,直接说出得数。

    35×2×725×4×7125×8×3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9求125与56相乘的积。

    2、小组讨论:可以怎样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反馈。

    4、试一试。

    25×2445×18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把不同方法板演出来。

    (2)引导学生讨论。

    (3)方法。

    一想,二分,三算。

    三、巩固练习。

    1、把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

    15×1225×32125×48

    15×2×( )25×4×( )125×8×( )

    引导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625×16125×1635×12

    25×2825×18125×48125×72

    3、课本中练习。

    四、课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p15

    小学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建议:

    在进行总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收获。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内容最有趣,哪些内容最有用,哪些内容的学习最困难等。

    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变换练习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等,而不要进行机械枯燥的训练。

    在复习中,教师要告别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所有学生通过复习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复习中题目的难度和范围体现了本册教科书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学期知识技能的评价建议:

    1、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在本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每分钟能正确计算8道左右,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用图画呈现的简单问题。

    3、会比较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4、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3、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4、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内容,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二、练一练。

    1、第1题可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题意,再说一说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指示的位置,并填空。

    2、第2题,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说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规律,再填空。

    3、第3题是巩固数的组成。

    4、第4题目的是能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

    5、第5题巩固认识钟表的四种情况。

    6、第6题是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它不是直接把两个数字拿来比,而是要先运算再比较大小。

    7、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再提出问题并交流和解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8、第8、9、1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且列式计算。

    9、第12题,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图中符号的含义和题目的意思,再进行统计。

    10、第15题,先观察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地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此可组织交流与讨论。

    11、第18题,是一幅连环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编数学故事,然后说一说,算一算。

    小学数学优秀获奖教学设计大全 篇十

    2.2 整式的加减(2)

    教学内容

    整式的加减(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120(t-0.5)千米 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t-0.5)千米 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120t-60 ③

    -120(t-0.5)=-120+60 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 (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 (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范例学习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 (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 [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71页习题2.2第2、3、5、8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从兴趣入手,抓注意力。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内容加深了、拓展了,也更丰富了,从这节课中就能体会到。因此,不但要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当中,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初步体会几何的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课件中我设计了观察室、活动室、竞赛室、训练室和探究室等五大模块,其中穿插许多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图片和卡通人物,使用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好,这不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

    2、培养能力,全面发展。

    《教学中还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学中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大胆地说出来,在活动室和竞赛室中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和比赛,他们画了许多有创意的立体图形(比如,墨水瓶、圆锥体的冰淇淋、草帽及一些简单的建筑物等),我给他们充分的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无形中就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

    3、需要改进的三个问题。

    (1)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识图能力,但是画图能力还是很欠缺。比如,画图时不知道怎样表现立体图形,只能画平面的,这让我意识到对学生的起点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研究,还应涉及到技能起点等诸多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规范作图,并教授一些立体图形的画法。

    (2)当我提出问题:“你们能将我们今天学习到这些立体图形分类吗?”学生感到一些迷惑和茫然,很久也没有头绪。此时我才意识到过去他们从没有接触过几何体的分类,所以他们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思考,这是学习的一个难点。若在教学中指出“按平面和曲面分类(或者按柱、锥、球分类)”的话,效果就会好多了。

    (3)这节课设计的活动较多,时间很紧,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所以他们对此并不陌生,在课前就可以布置他们回去动手制作学过的几何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生活中的几何体,这样在活动室这个环节就有更多的内容可以说了,在训练室和探究室环节的时间也更充分了!

    〖案例点评

    这一节课是七年级数学的起始课,能否较快地吸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1、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适合七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年龄特征。虽然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小学已有所接触,且都是学生身边的物体,但教师能很好地挖掘教材,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欣赏数学。

    2、各教学环节有一定特色,较深刻地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使《标准》的理念落到了实处。以观察室、活动室、竞赛室等形式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设计意图上突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活动的主题。

    3、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循序渐进,教学活动组织有序。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非常丰富的,如何将简单图形逐步过渡到复杂图形,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分解为数学中的'基本图形,教师都作了很好的处理。本节课活动较多,学生参与量较大,但老师都能较好地组织调控,使教学的实效有了明显的提高。

    4、有效落实“双基”,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该课既开展了有效的活动,同时通过画图、几何体分类,使这堂课成为真正意义的数学课,而并非活动课。

    5、渗透激励机制,鼓励成功与发展。好奇是兴趣的源泉,而成功的喜悦则是保持兴趣的动力。通过竞赛室的活动以及训练室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参与竞争,展示自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增加数学知识的储备,巩固学习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小学数学教案最新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93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拔萝卜》语言教案_《拔萝卜》教案(优秀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