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五菱宏光】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 【五菱宏光】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7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7篇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长征路线图;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一、导入,简介作者,了解七律。

    1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谁?有关他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七律 长征》。生读课题。

    3 知道什么叫“七律”吗?打开书,数一数总共有几行?每行几个字?(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偶句押韵。“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

    4 咱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新词?先咱们来读读。(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个别读,齐读。

    4、检查个别读诗。

    5、七律是一首诗,要想读得更好,咱们得注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来。(七律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

    6、自由读,指名个别读,齐读。

    三 交流主要内容。

    现在你读懂了诗歌的大概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四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一)体会“长”

    1诗歌的大概意思你们明白了,现在同学们再到诗中找找,红军在这条漫漫的长征路上走过哪些地方?用笔把这些地名划出来。

    2 出示“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有这么多的地方,咱们一起来读读。

    (五岭 乌蒙 岷山是山名,金沙 大渡是水名 )

    3 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只走过这三座山,两道水吗?你从那句诗看出他们走过许许多多的山山水水?(出示第一句诗,生读,板书:千山万水)

    4 你们看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那条长征路。出示线路图。(师述: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出发点、沿途经过的地方、结束时间。)

    5 是啊,红军战士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走,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这里有段文字简要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出示长征简介。学生读。)

    6 咱们特别来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

    7 这条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如果把它拉直了,那就是跨了半个地球啊。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二)、体会“征”

    1 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这条长征路的“漫长”。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长征路的“漫长”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和发现?

    2 生自由读全诗。读后讨论。(体会到了红军的不怕难)

    3 感受红军一路的艰辛。

    红军先后遇到了那些困难?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一句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翻山越岭的艰辛?他们遇到了怎样的艰辛?(简介五岭、乌蒙)在红军眼里,在诗人眼里,那逶迤640公里的五岭只不过是什么?那气势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什么?你再读读这句你还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这种精神吗?

    个别读,齐读。

    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这种大无畏精神的?(夸张)

    山再高,路再险也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渡江过河的艰辛?(出示金沙江图)

    谁知道红军过金沙江的故事?“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于大渡河你又知道些什么?(补充图片资料、)

    想看看当年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吗?(播放影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场战争打得异常艰辛,红军伤亡惨重。)

    你体会到“寒”的意思了吗?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感受了红军巧度金沙江的大快人心,体会到了飞夺泸定桥的心惊胆寒。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读一读。

    3)更喜岷山千里雪,千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雪”让你想到了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关于雪山你知道些什么?

    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茫茫雪山,红军却——,他们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是啊,翻过了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雪山,红军胜利在望,战士们怎能不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分享这种喜悦,这种胜利吧!生读。

    4)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行军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补充:回想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八万六千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滔滔湘江见证了他们血战湘江的血雨腥风,悠悠赤水演绎了他们四度赤水的壮烈神奇,冷冷铁索感受了他们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皑皑雪山镌刻着他们顽强攀登的斑斑足迹,莽莽草地目睹了他们弹尽粮绝时的艰辛生活……终于,在1935年10月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行军路,胜利到达了目的地——陕北!)

    5)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4、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此刻你读懂了这个“征”字吗?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五、情感朗读,升华感情

    如此艰辛的旅途,如此重重的困难,是什么让他们的脚步如此坚定?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的决心?(板书:英勇顽强乐观主义)是啊,就是这种英勇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战士们征服了逶迤的五岭,征服了磅礴的乌蒙,征服了惊涛拍岸的金沙江,征服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征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学生再读全诗。

    六 拓展

    读者这首诗,咱们从“不怕”体会到了毛泽东豪迈的伟人风度,从“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他浪漫的诗人气质,从“一暖一寒”领会到了伟人也有喜悦,也有痛心,这就是毛泽东的凡人情怀。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就是带着他的这份伟人风采、诗人气质和凡人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篇。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这是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的最后一座山峰时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读。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

    课后大家还可以再去欣赏欣赏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

    【教材分析】《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情分析】

    由于时间的关系,长征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学生,连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产生了距离感,特别是作为广东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富足的生活中甚至产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能试图通过这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不朽。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必要的课外课程资源,与文本相辅相成,从而引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的感悟。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设计理念】

    1、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与文本距离。课前可让学生利用联网对长征资料进行收集。课上可让学生汇报对长征的印象,对诗意的理解,从而确定了教学的走向和纵深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实效。

    2、诗作为浓缩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的内涵往往是要用心去意会的。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言尽的,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意会可以不言传。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释。更主要的是紧扣诗眼,咀嚼涵咏,抓住“难”“不怕”“ 寒”“暖”和“喜”等词,紧扣诗歌的特点,凸现出语文味。以领悟情感为主线,当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背后去发现、去体会语言文字之背后作者那大无畏的豪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情引入

    1、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信息说一说。(师生交流信息)

    教师出示:

    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

    2、长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教师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把诗句读一读。

    提示:“等闲、逶迤、磅礴、云崖、泥丸、岷山”的写法和读音。

    2、五年级了,谁能说说有什么方法理解诗句。(如:问同学,上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看看注释,连词成句等等。)

    3、学生运用方法自学,了解诗歌大意。

    三、咬嚼诗眼,品悟诗蕴

    1、读第一句:谁能用一个字说明红军长征是怎样的?(难!)红军面对这些难怕是不怕?(不怕)

    板书:难 不怕

    2、再往下读:哪些重点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长征的“难”和红军的“不怕”。

    (1)引导学生装抓住:“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等重点词语理解“难”。

    (2)引导学生抓:“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等词体会红军的“不怕”

    (3)这所有的一切所一句诗来概括是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把自己的理解带进诗句,诵读全诗。

    四、引领提升,直入诗魂

    1、这些词语是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 ??“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

    2、体会五岭的“难”

    (1)教师当场院板画。问哪一个是五岭,哪一个是乌蒙。

    (2)乌蒙磅礴,给磅礴换一个词?你知道乌蒙山有多高吗?4200多米。如果拿我们现在这六屋教学楼来比的话。他相当于800多层。你想要爬上去有多难。你再读。

    (3)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蒙山高42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你能会到什么?

    (4)把这种感情送到诗句中读一读。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

    (5)同学们,要是平时,翻过几座大山已属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教师出资料)

    前有阻击,后有追兵,天上不有敌人的飞机。

    (6)看完资料,学生谈理解,教师点拨,学生读第二句诗。引导读出自己的感觉:轻松,悲壮,无畏。豪迈。

    (7)如果你是红军你如何对敌人读这一句诗。面对这万水千山的困难你如何读。对着自己无畏的红军兄弟你又将如何读。

    3、教师小结: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请读出红军做出的坚定的回答。

    生读第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难、平常)(字体比上一次板书大一倍)

    4.深入感悟“暖”

    (1)读读第3句,你发现了什么?(有一对反义词:云崖暖,铁索寒。)

    (2)(师介绍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云南进发。面对金沙江的悬崖峭壁、滚滚江水,红军战士按照毛主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的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60多人,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到处是歌声和欢笑声:“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3)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又会怎么读? (生读)

    (4)请两位学生读资料对话,再谈体会。

    出示对话:

    “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5)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6)创设不同情境读这一句

    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5、深入感悟“寒”

    (1)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心头暖洋洋的,我们再来看泸定桥。

    (出示泸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

    (2)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心惊胆战、魂飞魄散、惊心动魄、望而生畏……)

    (3)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4)影像再现,突破难点。真的是望而生畏,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中吧!

    (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

    (5)看了这段录相,你想说什么话?用一个词也行。(惊险悲壮、高度概括、心惊肉跳,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出示资料,学生深刻领会思想感情。

    1934年十月,一支军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闻的长征,当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一走,竟然走了13个月零2天,这一走,走了25000 里。最小的战士只有十一、二岁,长征途中,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走600里荒芜人烟的茫茫草地,经过11个省份,前进的代价是生命,路上行军一共368天,总长25000里的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其中100多天是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

    ??《长征记》 红一军团编 1936年8月 预旺堡

    (7)再次引领学生感情朗读

    面对这寒光闪闪的铁索桥,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面对那些残暴的敌人,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望着铁索上的鲜血,面对牺牲的战友,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8)升华感情: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这个寒仅仅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寒冷吗? 寒,这是因为我们战士在这里洒过鲜血,寒是因为我们的战友在此长眠,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红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难 不怕(字体更大一些)

    6、体会“喜”

    (1)“喜”的是什么?喜从何来?(喜的是他们已红走过了岷山和一望无际的草地。因为他们只要走出岷山,就可以胜利地会师了。喜的是他们在一路上夺取了种种关卡,非常开心,战胜了敌人。摆脱敌人之喜。离解放中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2)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把红军所有的喜悦通过你的声音释放出来吧!先练练,你可以站起来读,加上手势读,也可以找你的同伴一起读

    (3)全班同学一起来,抒发红军的喜悦之情。

    五、即兴练笔,激荡诗情

    1、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远征,它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点击课件视频)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其中有一项奖,他不是颁给了某一个人,而是颁给了一种精神,一个群体。这种精神叫长征,这个群体叫红军。很可惜,这个奖没有颁奖词。

    2、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让你来红军战士写颁奖词,你想对自己,或是想对红军的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3、学生练笔。

    4、学生配乐读自己的颁奖词。

    总结:是啊,神仙也难过的雪山拦不住他们,绵延几千里的五岭峰,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拦不住他们,激流峭壁的金沙江,寒气逼人的铁索桥拦不住他们,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不上他们,因为他们的名字叫红军!(配乐齐背全诗,结束。)

    六、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誊写小练笔到作文本上。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教学分析

    按课标精神,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诵读”,提倡教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更有些学生不能想像长征时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片段,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这样有利于下面的让学生体会课文。

    (二)导学

    1、 品读课文,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我在这一课中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朗诵上,从读中体会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采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朗诵的兴趣。[+第一范文网

    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无聊的事,更不用说要他们花很多时间来读,来体会。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让学生诵读。我还是用老办法,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我让学生个别读、小组读、接力读,读的次数虽多,但却不让学生感到乏味,我引导学生品诗始终结合着诵读进行,把学生从赏析古诗得到的感受理解通过朗读得以融化整合,保存下来,在头脑中积淀起丰富而鲜活的语言模块,积淀起一种深刻而强烈的语感图式。

    3、对比学习,增加理解。

    这一课是通过写长征的艰难来突出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因此我采取了对比的方法。每一联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先写长征的难,我同时也会让学生充分体会这长征的难,再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知道,红军战士在面对这些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

    3、视频观赏,升华感情。

    现代的孩子多数都生活无忧,根本就不可能去体现长征时的艰辛,所以我以视频这种较为直接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特别是“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部分,如果直接说过这铁索有多艰巨,学生们也是只能从表面的知道。但一旦把红军过这短短的铁索却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时,肯定让他们的心为之一擅,这样的体会会更真实更直观。

    4、 感情回归,完整体会。

    这古诗我都是采用一联一联的去体会,因此到最后应该有一个感情的回归,去完完整整体会整首诗的思想。这时学生都会有一个适应期,就是分开朗诵时还可以,但一旦整体去朗诵时就又会变得乱且没感情,因此必须一边读一边重点提示,这样才能把感情完整表现出来。

    (三)作业强化,课外延伸。

    学生通过学习了《七律•长征》,对毛泽东的诗有了一定的认识,由此希望他们能够更进一步去了解和体会毛泽东的诗词。对此我安排了抄录毛泽东的诗词的题目,假如学生对此有困难的话,老师可以适当指点和提示。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篇四

    《七律 长征》说课教案

    说课人:阳淼(语文)

    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 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       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       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       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情况:(5分钟)

    1. 生字生词    逶迤(wēi yí)    磅礴(pang bó)    岷山(mín)

    2.    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

    3. 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 (4分钟)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 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       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       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       颈联: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 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2001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段文字,在班内进行交流;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二、三句话的意思并感悟红军的大无畏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案

    学案

    一、学习提纲

    1、小组交流《长征》资料,了解长征中的动人故事。

    2、自学生字、新词,注意正确书写难字:丸、崖、岷。

    3、初读全诗,诗眼是__。“远征难”的意思是__,“只等闲”的意思是__,一、二行诗句意思是__。

    4、“逶迤”的意思是__,“腾细浪”的意思是__,磅礴的意思是__,“走泥丸”的意思是__,三、四行诗句意思是__。

    5、五、六行诗句中,“云崖暖”的意思是__,“暖”的含义是__;“铁索寒”的意思是__,“寒”的含义是__,诗句意思是__。

    6、七、八行诗中“尽开颜”的意思是__,诗句意思是__。

    7、联系“五岭、乌蒙、金沙、铁索、岷山及全诗诗眼“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想一想,表达了作者__。

    二、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全诗。

    2、把全诗改写成400字以上的记叙文。

    一、简介背景,初读全诗

    找出诗眼,初步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二、以自学提纲2、3、4、5、6为纲,导读导悟诗句意思

    五岭  腾细浪

    乌蒙  走泥丸

    远征难 金沙 云崖暖(喜悦)

    只等闲 大渡桥 铁索寒(惊险悲壮)

    岷山  千里雪

    三、紧扣诗眼,联系全诗

    体会作者毛泽东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词语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尝试朗读课文,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于1934年10月进行长征。12月攻占遵义城(遵义会议),期间克服了领导第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在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第一方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闲:平常,寻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⑴ 做探究练习二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情景。一个“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与上一句暖相对照,写出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并照应首联,抒发了红军战士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的豪情壮志。

    ⑵ 做探究练习二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承上启下,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更表达了他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

    ⑶ 探究练习二⑶。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一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二正确处理虚实和抒情的关系,情景交融,除首联直接抒情外,其余几联都是景中寄情)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请同学试着举例分析。

    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万水千山 五岭 腾

    乌蒙   走

    金沙江  暖

    大渡河  寒

    雪山   喜

    大无畏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长征路线图;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一、导入,简介作者,了解七律。

    1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谁?有关他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七律 长征》。生读课题。

    3 知道什么叫“七律”吗?打开书,数一数总共有几行?每行几个字?(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偶句押韵。“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

    4 咱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新词?先咱们来读读。(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个别读,齐读。

    4、检查个别读诗。

    5、七律是一首诗,要想读得更好,咱们得注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来。(七律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

    6、自由读,指名个别读,齐读。

    三  交流主要内容。

    现在你读懂了诗歌的大概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四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一)体会“长”

    1诗歌的大概意思你们明白了,现在同学们再到诗中找找,红军在这条漫漫的长征路上走过哪些地方?用笔把这些地名划出来。

    2 出示“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有这么多的地方,咱们一起来读读。

    (五岭 乌蒙 岷山是山名,金沙 大渡是水名 )

    3 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只走过这三座山,两道水吗?你从那句诗看出他们走过许许多多的山山水水?(出示第一句诗,生读,板书:千山万水)

    4 你们看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那条长征路。出示线路图。(师述: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出发点、沿途经过的地方、结束时间。)

    5 是啊,红军战士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走,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这里有段文字简要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出示长征简介。学生读。)

    6 咱们特别来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

    7 这条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如果把它拉直了,那就是跨了半个地球啊。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二)、体会“征”

    1 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这条长征路的“漫长”。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长征路的“漫长”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和发现?

    2 生自由读全诗。读后讨论。(体会到了红军的不怕难)

    3 感受红军一路的艰辛。

    红军先后遇到了那些困难?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一句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翻山越岭的艰辛?他们遇到了怎样的艰辛?(简介五岭、乌蒙)在红军眼里,在诗人眼里,那逶迤640公里的五岭只不过是什么?那气势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什么?你再读读这句你还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这种精神吗?

    个别读,齐读。

    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这种大无畏精神的?(夸张)

    山再高,路再险也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渡江过河的艰辛?(出示金沙江图)

    谁知道红军过金沙江的故事?“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于大渡河你又知道些什么?(补充图片资料、)

    想看看当年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吗?(播放影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场战争打得异常艰辛,红军伤亡惨重。)

    你体会到“寒”的意思了吗?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感受了红军巧度金沙江的大快人心,体会到了飞夺泸定桥的心惊胆寒。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读一读。

    3)更喜岷山千里雪,千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雪”让你想到了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关于雪山你知道些什么?

    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茫茫雪山,红军却——,他们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是啊,翻过了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雪山,红军胜利在望,战士们怎能不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分享这种喜悦,这种胜利吧!生读。

    4)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行军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补充:回想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八万六千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滔滔湘江见证了他们血战湘江的血雨腥风,悠悠赤水演绎了他们四度赤水的壮烈神奇,冷冷铁索感受了他们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皑皑雪山镌刻着他们顽强攀登的斑斑足迹,莽莽草地目睹了他们弹尽粮绝时的艰辛生活……终于,在1935年10月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行军路,胜利到达了目的地——陕北!)

    5)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4、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此刻你读懂了这个“征”字吗?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五、情感朗读,升华感情

    如此艰辛的旅途,如此重重的困难,是什么让他们的脚步如此坚定?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的决心?(板书:英勇顽强乐观主义)是啊,就是这种英勇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战士们征服了逶迤的五岭,征服了磅礴的乌蒙,征服了惊涛拍岸的金沙江,征服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征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学生再读全诗。

    六  拓展

    读者这首诗,咱们从“不怕”体会到了毛泽东豪迈的伟人风度,从“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他浪漫的诗人气质,从“一暖一寒”领会到了伟人也有喜悦,也有痛心,这就是毛泽东的凡人情怀。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就是带着他的这份伟人风采、诗人气质和凡人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篇。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这是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的最后一座山峰时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读。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

    课后大家还可以再去欣赏欣赏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五菱宏光】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99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夜书所见优秀公开课教案】夜书所见教案优秀7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