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四年级数学教案【最新...
  •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四年级数学教案【最新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贴心为您整理了4篇四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平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年级:

    每班38人共?人

    四年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教师板书: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刚才的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如果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级有40×4=16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级有38×3=114(人);最后把两个年级人数合起来,160+114=274(人)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

    3.反馈练习。

    如果例3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应该怎样解答?

    全班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想的。

    小结:

    我们解答应用题时,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据条件想问题,得到新的已知数量,也可以根据问题找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求出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要经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实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

    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小学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

    2.比较题。

    (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会出现的两种解法:

    25×8+20×8 (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 =360(千克)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同学们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20xx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题电,在此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计算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一)

    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 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 茄子8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

    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 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三年级: 25×8=200(千克)

    每班38人共?人 (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

    四年级: 20×8=160(千克)

    (1)三年级有多少人? (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 200+160=360(千克)

    (2)四年级有多少人? 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 25+20=45(千克)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 45×8=360(千克)

    答:三、四年级共有274人。 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 0.4 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米=()毫米

    小数的大小变化

    从()往()观察小数点向()移动

    移动()位

    ()米=()毫米

    移动()位

    ()米=()毫米

    移动()位

    ()米=()毫米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 )到原数( )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原数变成0.003。

    5、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 180 0.0018 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

    学习纸“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1、师: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习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习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习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 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 4.08 = 3 =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习

    课本59页的做一做。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数学读本)四年级下册第99--100页《测量与估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与估计的过程,讨论得出一种即合理又方便的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总结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能力针对具体的问题设计测量的方案。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测量与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估算技能。

    教学准备

    天平铁钉米粒黄豆铁丝纸张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教师出示实物:一堆钉子和一堆米粒

    提问:你能看一眼知道这些钉子和米粒的数量吗?

    2、我们已经有了估计的经验,但是为了让我们估计的数量更准确一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和实验来测量和估计这些物体的数量,同学们有兴趣试试吗?

    二、操作与思考

    1、先来估计钉子的数量:

    在操作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工具--天平

    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方法利用天平这个工具知道这些钉子的数量。(提示:想一想钉子的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小结:既方便又合理的方法--算出一个钉子的质量,再用总质量除以一个钉子的质量,就可以得出钉子的数量。

    2、估计一亿粒米的质量。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出估计的方法。

    提示:有的时候为了提高准确性还需要采取多次实验的方法。

    合作要求:

    x先用天平称出一克米或者2克米。

    x数出一克米或者2克米的数量。

    x根据书上表格,填写实验记录。

    x写出算式,得出结果。

    三、练习与应用

    1、用两种方法计算一粒黄豆的平均质量。

    2、每个小组选择一道题进行估计或测量。

    学生踊跃回答,大胆猜测。鼓励学生能说出猜测的理由。

    学生很有兴趣,积极性比较高。

    希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估计钉子数量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学生建议用天平称一个钉子的质量,老师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由于一个钉子的质量太轻,无法测出。因此很自然的改成称其中一小堆的质量,通过计算得出一个钉子的大概质量。

    先让学生讨论方法,利用前面测量钉子数量的经验四人小组讨论测量估计米粒的方法。

    师生一起总结出合理简便的方法,有条理的整理出来,按步骤开始进行测量与估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四年级数学教案【最新4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700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中学生入团申请书2022最新版模板】中学生入团申请书(最新8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