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案【优秀7篇】
  •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案【优秀7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7-04 23:13:11
  • 移动端:[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案【优秀7篇】
  •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内容是贴心为您带来的7篇教学设计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环保的基本常识;

    2、给学生们灌输绿色环保的理念;

    3、让学生们找一找身边的环保搭档。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理解很容易,实施却很难。环保意识人人都有,但真正关系到每个人身上时,做的却没有说的多。要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我们现在环境所存在的危机,也要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环保之中。

    教法:

    介绍环保常识,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环保搭档,并动手做出教材中的环保小搭档

    教学准备:

    1、准备胶水或胶棒。

    2、搜集关于环保的标语。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常识介绍

    环境保护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时刻都有环保的意识。下面就介绍一下有关环保的常识:(可利用PPT进行展示)

    1、第2__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一般认为,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所后,逐步形成PH<5.6的酸性降水。

    3、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的紫外线,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4、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痛阈,其声级为120分贝。

    5、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地球表面温度将降低至-23℃,但是,如果温室气体量增加过多过快,就会造成全球性气候变暖。

    6.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的水俣病是由于人们食用被甲 基汞污染的鱼类后,在体内积累,逐渐引起的神经性疾病。

    7、大量氮、磷等植物性营养元素进入水体后,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死亡,一般称为富营养化。

    8、水体被污染的程度,可由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需氧量(TOD)和总有机碳(TOC)等多项指标综合表示。

    9、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还有氯氟烃、甲烷、氮氧化合物、臭氧等气体。

    10、一氧化碳是一种可以使人致死的有毒气体。汽车在开着发动机停车等候状态下排放的一氧化碳量较多。

    11、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目前主要有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三项内容。当污染指数在101-200之间时,空气质量为3级,属轻度污染。

    12.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有关环境管理的系列标准。

    13、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多冬少,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

    14、为确保2000年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国家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三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湖)和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两区)的污染。

    15.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 皮书》从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16、生物圈是联系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中心环节,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

    17、如果一个地区的碘元素分布异常,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克汀病。

    18、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设在瑞士的首都。

    19、酸雨是指pH值<5.6的大气降水。

    20、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21、汽车尾气是全球范围最严重的铅污染源。

    22.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了60亿,联合国因此把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23.1991年在中国发起并主办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二十一世纪议程》。

    24、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样品标准和方法标准统称为环境标准,是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5.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第一个勇敢地站出直言,呼吁人类要保护好自己的生息地。从此开创了善待环境的新时代。

    26、因为矮牵牛花对二氧化硫比较敏感,花的颜色可随周围空气二氧化硫含量的多少而有所改变,所以称之为敏感植物。

    27、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28.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二、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寻找身边的环保搭档,让学生们积极发言。

    第二课时

    一、动动手

    根据教材中的“展示我的环保搭档”用手边不用的废纸制作简单的小笔帽。

    二、最后总结

    首先让学生发言,经过两课时的学习,从中学到了什么有关环保的知识。最后老师进行总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观察、猜测、推理、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和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借助变一变、找一找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发现图形和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一组图形或事物排列中有多个组合的。

    教具准备

    花边、图形(教具盒)、复印纸纸、小三角形、磁铁

    教学过程:

    一、在游戏中感知规律

    1、从里面分别逐一抽出有规律的三角旗,让学生猜一猜接下去会是什么颜色的?(猜得真准呀)

    2、从里面分别逐一抽出没有规律的三角旗,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是什么?

    问:为什么第二次猜不准,而第一次猜的又快又准呢?这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生发表意见)

    3、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规律。(板书:规律)

    4、你观察两条彩带,哪条美一点?(师:嗯,看来规律可以你我们带来美感!)

    二、在探究中发现规律

    (一)颜色不一样的花边(两个一组)

    1、猜一猜:出示花边红绿红,猜一猜接下来是什么颜色的花?(随学生的猜出示花)

    师:你们真厉害,又猜对了,有什么发现吗?(生说)

    2、交流:说说你们的想法。(按红绿红绿红绿这个规律排列的)

    3、变长:按红绿红绿红绿这个规律排列,你能把这花边变长吗?

    (生说师贴:先往左贴,在往右贴)

    (二)颜色一样,形状有规律的(二个一组)

    1、找一找: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

    2、全班交流:有什么发现?谁来说说。(苹果都是1个,梨子一次比一次多1个。)

    3、变长:根据这样的规律,如果继续延长,应怎样摆?(让学生报)

    (三)颜色或方向、大小都有规律的(三个一组)

    1、找一找:生找一找有没有规律?

    2、同桌交流:有没有规律,如果有那么有怎样的规律?把找出的规律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找规律)

    3、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

    (四)猜一猜(体验一条规律中一组图形一般要重复出现三次)

    (1)※○ ◎○ □+ ×¥

    (2)○◎ ○◎ ※ ○◎ ○◎ ※ ○◎ ○◎ ※

    (3)#※ #※ #※ #※ #※ #※

    小结: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至少三次)。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书上第88页例1)

    2、我会画:(书上第89页)

    (1)颜色规律

    (2)颜色、方向的规律

    (3)颜色、形状规律

    3、节秦中发现规律

    (1)师拍: ……

    (2) 生接着拍、说说规律。

    问:为什么这么快跟上节奏?(有规律的)

    (3)你能根据这个节奏编一段动作吗?(动作中也可以有规律)

    (4)自己编一段有规律的节奏或动作让桌猜。

    如:伸伸手、拍拍肩、伸伸手、拍拍肩。。。。。。

    4、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也是有规律?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很多规律,有的规律是大自然本身就存在的,如:斑马身上的条纹、一年四季、白天黑夜等等,有的规律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如衣服上的花纹,项链等等)这些规律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5、小小设计师(创造规律)

    (1)创造规律:形状、颜色上有规律或别的

    (2)展示作品

    (3)评价作品

    6、机动:欣赏有规律的图片(再一次感受规律美)

    四、课堂总结

    这些有规律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有心人!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思路

    从摄影作品入手,整体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品读文章的语言,深入感悟——分析精神家园的内涵——展示摄影作品,对精神家园内涵进行升华——学习摄影作文写作手法,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人文思考。

    主要

    教学

    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感悟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明白精神家园的内涵,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会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写作手法。?

    教学资源

    1、ppt播放《橄榄树》歌曲

    2、ppt播放《乡愁》和《老家》文字内容。

    3、ppt播放有关“家”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图片,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作者在歌中不停地问“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作者喜欢的不是流浪本身,而是流浪中可能找到的橄榄树,橄榄树是一个梦想,作者除了在寻找梦想之外,还在追寻什么?让我们一起从曹文轩">从曹文轩先生的摄影散文《前方》中寻找答案吧。

    【活动一】

    1、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引出对家园的初步认识。

    二、 自主感悟

    1、播放图片,触动心弦。

    2、图片中的人们去哪儿?

    3、什么是家?初步明确家的内涵。

    家是母亲满含热泪的期待,家是父亲翘首以待的遥望,家是爱人充满深情的浅笑,家是孩子甜蜜稚嫩的呢喃,家是一盏昏黄的灯,家是一桌粗淡的饭,家是魂牵梦萦地方,是每个人苦苦追寻的岸。

    4、家如此温暖,人为什么要离开家园走向前方?

    说明:触动你的心灵,引发你的思考,引出对“家园”的探究。

    【活动二】

    1、观看图片,叙说内心的感动。

    2、人为什么回家,家是什么?思考交流,说出你的初步认识。?

    1、从学生最柔软的内心出发获得的直观感知。

    2、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家”的初步认识。

    3、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内心的震动。

    三、探究感悟

    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你怎样认为?

    1、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2题。7组、1组展示答案。注意从课文中提炼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

    【活动三】

    学生活动:

    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前方的召唤(理想的召唤)

    学生活动: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理想不能实现之苦)

    (2)惦念家乡,无法还家(心灵不能慰藉之苦)

    (3)到家无家(灵魂没有归属之苦)

    此环节可让学生相互讨论,推举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真正从心里感悟家园的内涵。?

    四、拓展提升

    总结家园之思。

    家不仅仅是那个遮挡风雨,温馨安宁的实在家,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更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无论离家还是归家都是人们对精神栖息之地痛苦而热烈的追求。

    【活动四】

    学生活动:

    6组、2组点评。谈谈自己对“家园”的理解。

    探究家园的内涵,形成自己对家园的认识。

    五、评价检测

    1、播放图片,感受图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1)家园是对信仰的痴心不改。

    (2)家园是对誓言的生死相守。

    (3)家园是对生命灿烂的炽热追逐。

    (4)家园是对人间大爱的无言坚守。

    2、学习了本文,你对的精神家园有了怎样的理解?我手写我心,写下你的感受吧!

    教师总结:

    家园不仅是抚平创伤的温暖港湾,心灵的栖息地,还是精神的归宿,更是心灵高远的追求。在心的家园里,撒下爱的种子,前方怎会是旷野?做一个有高贵灵魂和高远追求的人吧!不要让心灵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开满精神之花的家园才是心灵最好的安放处。

    1、学生思考:感受图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2、选举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3、评价学生表现,引导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

    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精神的家园更是心灵高远的追求。

    六、小结作业

    1、写作手法(联想)

    曹文轩从摄影作品(实)引出联想(虚),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ppt展示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引导学生的思想:

    生活如此苦难,却没有半丝哀伤,因为他们都是有灵魂的人,他们都是有家的人!

    3、展示图片: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妈妈,从她的身上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年老、贫穷、体衰、孤苦,我们更应该看到什么?请根据这幅摄影作品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吧!(要求:善于想象和联想,写出你独特的思考。)

    1、说出图片的内涵。

    2、在学习摄影散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悲情怀。

    七、板书

    设计

    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预习内容】

    一、读课文: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1.读词语

    平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

    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二、我知道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在预习过程中我遇到的不明白的问题:()。

    【导学案】

    一、交流预习学案

    1.小组内交流

    小组长检查:生字读音、新词的意思、课文朗读情况、了解课文的大意。

    2.全班交流展示

    老师抽查预习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二、合作探究:

    1.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提示:第一自然段)

    2.作者是怎样试验的?(提示:读第二自然段)

    三、交流、点拨导学案

    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四、学习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课堂练习

    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

    3.抄写词语。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文中词语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带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

    一、揭示课题

    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诗人杜甫的名句。白鹭,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作简单的介绍。

    ⒉郭沫若先生也曾为白鹭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第十六课《白鹭》。(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⑴提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句子。

    ②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③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白鹭的。

    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

    2、检查自学效果。

    ⑴分节朗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⑵看图理解“蓑毛”、“喙”、“流线型”。

    ⑶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白鹭的?

    3、默读课文,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特点给课文简单的划分段落。(不作过高要求)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4、分段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的生字后,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四、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抄写生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P50~~P51上的内容。和P53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16()×6<254×()<23

    133×()47>()×6()×8<26

    2、计算:

    8÷4=45÷5=

    二、新知。

    1、教学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5=[](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ˉˉ1ˉˉ5ˉˉ…………………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5=4(组)…………3(盆)

    4∶

    5/ˉˉ2ˉˉ3ˉˉ∶

    20∶

    ˉˉˉˉ3ˉˉ…………………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

    1、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6=33÷8=

    小组讨论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3]略

    3、作业练习。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60÷7=()…………()

    4、完成教材P53第一题。

    5、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

    四、全课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七

    教学理念: 抓住小学生语感形成的心理机智和规律,以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文为基础,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品词、品句,进行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10 个生字,并能试着欣赏自己书写的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中央电视塔的外型特征及作用,感受它的神奇之处。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中央电视塔的外型特征及作用,感受它的神奇之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认识塔

    1、教师板书: 塔 请同学读一读这个字。

    2、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塔?说说它的样子。

    3、你们知道我国有几个著名的电视塔吗?老师告诉你们,我国有 3 个著名的电视塔:第一个是上海电视塔,叫东方明珠;第二个是天津电视塔,简称天塔;第三个是北京的中央广播电视塔。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 神奇的塔” 。教师接着板书:神奇的。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这个神奇的塔是什么塔?为什么说它是神奇的塔?)咱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感知——了解塔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轻声试读课文,读准字音。找一找,这座神奇的塔叫什么名字?

    2、再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把课文读流利。

    5、指名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都是谁发现了中央电视塔的神奇之处?

    三、研读品味——熟悉塔

    (一)整体感知塔

    1、明确中央电视塔的位置。

    2、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3、图文对照理解“耸立”一词。这塔很高很高,你们能把它读出来吗?自己试试。

    4、指名读。

    5、教师也想读读行吗?教师范读。你们听出什么了?(听出这座塔特别高)

    6、学生模仿读。

    (二)蓝天眼中的塔

    1、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引导学生在图上画不同的东西:画太阳,画白云,画小鸟,还可以画小树、房子等。画在哪儿,是关键,由此帮助学生体会塔高耸入云,站在塔上看,房子、小树就像积木块。

    3、多种形式练读,体会塔的高。

    (三)太阳眼中的塔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夜晚时的塔?(多媒体出示夜晚时明亮的电视塔)。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谈感受,

    3、你们见过宫灯吗?(多媒体出示宫灯)请同学说说宫灯是什么样子的。

    4、为什么要说这圆圆的塔楼像宫灯呢?(塔楼与宫灯有相似之处)

    5、教师小结:当两种事物间有相似之处,就可以用比喻的手法,把一种事物比喻成另一种事物。

    6、请同学们用“…… 像…… ”说话,体会塔的美。

    7、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体会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8、同桌读,指名读。

    (四)孩子眼中的塔

    1、自由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我眼中的塔是什么样的塔?

    2、仿照“中央电视塔上有…… 还有…… ”说话。

    3、(课件出示旋转餐厅、了望塔),请同学说说旋转餐厅和了望塔是什么样子的。

    4、教师结合图介绍中央电视塔的结构。

    5、小组比赛读这一段,体会塔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五)大人眼中的塔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妈妈说了些什么呢?

    2、妈妈说这塔很神奇,为什么这么说?(生:这个塔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

    3、“ 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 是什么意思?你能结合平时的生活说一说吗?

    4、教师简介中央电视塔的功能。

    5、同桌比赛练习读这一段,体会中央电视塔的神奇作用。

    6、展示读,学生评价。

    四、美读欣赏——赞美塔

    1、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2、欣赏中央电视塔的图片,感受塔的外在美。

    五、诵读积累——留住塔

    1、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按课文内容填空,为积累语言服务。

    3、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丰富塔

    1、引导探究性学习。

    2、指导课外阅读。

    七、总结:谈谈学习课文后,你有了哪些收获?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案【优秀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706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入团申请书模板|入团申请书模板(优秀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