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优秀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2、师:真棒!一猜就准!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屏幕出示全诗。)

    二、解题,介绍背景资料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相机板书:

    李白 送 孟浩然

    三、初读,理解诗意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学生读古诗。)

    2、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

    (学生读。)

    3、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

    (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全诗。)

    4、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5、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⑴ 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质疑。)

    ⑵ 指名讲诗意。

    (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⑶ 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6、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7、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烟花三月”是美呀!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向人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

    出示: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 教师读诗,让学生体会江南美景。

    师:大家想读读吗?

    (学生齐读。)

    ⑵ 老师讲解大意:

    诗中的江南,无边的翠绿映衬着鲜艳的春花,到处莺歌燕舞。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微风中轻轻的飘舞。多么明丽的江南啊!后两行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朦胧迷离的江南雨景:一座座楼台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影若现,似有似无。多么诗情画意的江南的春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江南的美景吧!

    (生齐读《江南春》。)

    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学生作答。)

    师: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写法太绝了!

    4、后两行诗写景,更是绝妙!来品品吧:

    ⑴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⑶ 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⑷ 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

    生讨论,汇报。

    ⑸ 对!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朗读并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2、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

    (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配乐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江下行》。)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流行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诗,把握诗的节奏美,理解“西辞”“烟花三月”等词语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生会吟诵,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学生会根据吟诵知识吟诵,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读中悟情,吟中生情。

    教学用具

    课件吟诵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赠汪伦》

    听过这首诗,老师的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这让我不禁想起毕业时与好友分别的场面。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那么,在“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同李白一起登上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吧!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请你来说)(谁送谁、在哪里送?“之”的含义、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送别李白——孟浩然)

    介绍李白情况(PPT),讲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

    (看来搜集资料,是我们理解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三、读诗、诵诗。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千古送别,去感受那浓浓的离情别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请李然同学读古诗,师评价。

    过渡:古诗有节奏美,谁来划分一下节奏。

    出示古诗(划好节奏)指名朗读,齐读古诗,拍手读古诗。

    四、吟诗(给诗标注平仄。要求: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指名两位同学黑板上标(口诀:135不论,246分明。)平声用“—”,仄声用“│”入声字用“!”韵字最长,用长横。(标过纠正对错,手势吟诵,明白依字行腔)

    过渡:老师觉得将古诗标出平仄还不够,要想有感情地吟诵出来,还要理解它的大概意思。(这就是依义行调)请大家借助下面的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大概意思。

    1、学习一、二两句。

    师: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生: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师:这里的“西辞”你怎么理解?(PPT地图)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老朋友辞别西边的黄鹤楼,去东边的扬州,所以诗人说故人—————————(生接)西辞黄鹤楼。

    孟浩然要在烟花三月前往扬州,三月的扬州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图片)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景色?

    柳絮如烟、繁花似锦。

    师:真是太美了,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却要与老朋友分别,怎能不让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孟浩然说什么呢?

    练习说话:

    生:孟兄,在这繁花似锦的烟花三月,我们本可以在这黄鹤楼上饮酒作诗,可如今你却要离我而去,心中真不是滋味啊?(孟浩然听了又会怎么说呢?)

    生:李兄,不要太过伤感,王勃曾经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带着这种情感再来吟诵这两句诗。

    2、学习三、四两句。

    师:后面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其中蕴含的深意你能读明白吗?

    生: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孤船”是谁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师: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吟诵这两句诗。

    师:从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来了,好友的船虽已消失,但是对孟浩然的(思念、友谊)却没有消失?

    过渡: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所以在李白的眼中:离别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

    过渡:同学们眼看孤帆渐渐消逝,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久久不忍离去,此时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李白的心情吗?(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师:你能吟诵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吗?(板书:依依惜别)(两名x贴心 x学生吟,师评价。)

    3、手势齐吟全诗。提问吟诵。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人们一旦分别,相聚就遥遥无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送别诗。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出示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用刚才学习吟诵的方法唱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一段情,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支歌,古人离别赠诗,我们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高,意蕴深远,本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感悟诗歌意境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有好朋友吗?你与朋友间的情意如何?你有过与朋友离别的经历吗?当时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让人难过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让我们一起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好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

    二、揭示诗题,读通诗意。

    1、板书诗题。师生共同书写。

    2、齐读诗题,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诗题的意思,教师适当点拨。)适当简介黄鹤楼: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出示图片)

    3、那你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谊吗?(生自由回答。)

    师补充简介: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诗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生再读题)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读通诗句”

    4、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5、指名读。

    指导环节:指名读,试读,师范读,生评价。指导读出情感、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个别读,齐读。

    师:经过我们的反复练习,我们已经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了。这才是真正的读通诗句。

    【设计意图】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同桌交流自学所得。

    ③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师小结:同学们理解得真好,全诗围绕一个“送”字记述了李白送别好朋友孟浩然的情景。那么李白是怎样送别孟浩然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设计意图】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提炼语言,体现顺学而导的理念。

    四、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多媒体出示)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出示长江简图,明确黄鹤楼和扬州位置。)

    师: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2、那么他们是在什么时间分别的呢?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师:大家能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可以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预设:姹紫嫣红、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细雨如烟、鸟语花香……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边出示图片师边叙述:三月是最美的时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淡的云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正是盛唐时期,整个时代都如烟花三月般美好。

    师:沉浸在如此的美景中,谁愿意读一读前两句?(出示前两句。)

    板书:景美

    (4)指名朗读前两句,适时指导评价。

    3、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理念】古诗的写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的板画不但有助于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辞”等词句内容。“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师: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烟花三月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想像一下,往年的这时,诗人和朋友在一起会干些什么?

    预设:他们会一起游览名山名水,一起喝酒、赏月,谈天说地,说生活见闻,谈心中理想……

    2、师:是啊!诗人本该和朋友一起吟诗作画,可是今天老朋友却要离他而去,李白的心情怎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描绘一下吗?(生: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适当评价。

    3、那么这情景体现在哪两句诗中呢?大声读出来吧!(出示后两句诗句。)

    4、自由读这两句诗,你能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吗?(生答。)

    5、师:引导学生随着李白的目光反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6、师问: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创设情境:李白望着望着,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通道上,就只剩下了“孤帆”,这可能吗?是人为什么说是“孤帆”?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配乐)是啊!让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

    老朋友的小船缓缓起航了,你望着那只船,望着望着,不仅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已经到江心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遥望,你望着那只船,望着望着,不仅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了,你只能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你还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你不仅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生自由说。)

    板书:情深

    师小结:回顾全诗,诗人对好朋友浓浓的情都包含在了这短短的诗句中。诗中有画,诗中有情。(多媒体出示相关画面。)师叙述: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孤帆远去,仍然驻足遥望,那是孤独寂寞。

    滚滚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情感交融,把悟诗情推向高潮。并进行了情感迁移,给了学生一个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 情境中朗读:

    (1)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带着李白的深情,谁能读这首诗?

    (指名读,适当评价。)

    (2)人生多离别,多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分别时,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这首诗。(男生齐读。)

    (3)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记住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一定会想起这首诗。(女生齐读。)

    (4)相信此时,这美好的情感,这千古佳句已经深深留在了你的脑海中,让我们试着背出这首诗。

    2、当堂检测。

    3、回顾学习古诗方法。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六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多媒体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体验诗情。)

    让学生在美妙的歌曲中再一次体会诗中浓浓的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高度。歌曲的播放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送 孟浩然

    景美 情深

    教学反思:这是一堂洋溢着真情与深情的课。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可以说诗中情浓,课中亦情浓。我整堂课的设计都力求围绕一个“情”字。首先是理解诗题整体把握。开头轻松的谈话,地理位置的板画,李、孟关系的了解都使学生对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后面深悟诗情奠定基础。其次是赏析词句体验情。这一环节以“送”展开教学,将体验情感的过程推向高潮。再次是反复诵读,最终悟诗情。这一环节“读”占鳌头。激情的叙述,个性化练读,充满鼓励的范读,教师的送诗,《烟花三月》歌曲的播放等都使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一次推向高潮。

    专家建议:

    1、告诉不等于发现。要让学生主动碰触知识,引导他们在发现中学会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

    2、抓词句要增加深度、厚度、灵动度。教师要加强对文本的解读。

    3、虽然有了整合教材的意识,但还未达到最大值,最后环节的送别诗应再次引导学生做简单感悟,让离别慢慢进入学生心中。

    我的思考:

    教育就是要听到花开的声音,要在课堂上时刻感受学生的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问问自己“我该怎么做?”努力把孩子们带到水草丰茂的地方。通过这次讲课,我经历了又一次历练,我也在成长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诗中勾勒的是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孟、浩、唯、鹤、陵、州”

    2、会写“州、帆、孟、陵、楼、浩、唯、鹤”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一)生字教学

    1、教读生字,纠正每一个字的字音,平翘舌、边鼻音。

    2、书写生字,规范的填写在田字格里。

    (二)古诗教学

    1、范读古诗,初步感受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结合插图在老师带领下学习诗句,逐字逐句学习,理解。

    5、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8、指导、练习背诵。

    三、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古人写离别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交流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黄鹤楼》,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资料:

    1、(叙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老朋友。

    西辞——辞别了西边的。

    2、(写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站在江边,目送有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连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好友乘坐的那条船。

    碧空——碧蓝的天空。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读题:

    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⑴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⑵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⑶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

    (15分钟。)

    ⑴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⑵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⑶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

    (6分钟。)

    ⑴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⑵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⑶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0、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11、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12、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13、布置作业:

    (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⑴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⑵ 《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⑶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优秀6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7183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部队入党申请书优秀范文_部队入党申请书【优秀6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