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乘法分配律教案(最新5篇)
  •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乘法分配律教案(最新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贴心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5篇乘法分配律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 篇二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教学难点:

    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口算

    A B

    (2+8)5 25+85

    (2+10)3 23+103

    (9+11)6 96+116

    (12+18)5 125+125

    (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

    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

    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 642+262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655+455=(65+45)5

    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 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尝试讨论:

    1、从上课到现在,我们一共写了6组算式,他们结果相同,可是算式不一样,我们来找找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

    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

    2、验证发现:

    (1)是不是所有像这样写的两个算式就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验证一下吗?

    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

    (4)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5)小结: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的乘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乘数。

    3、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四、反馈调节:

    1、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

    2、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

    (42+35)2=42 +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2、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呈现。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64+36)8 648+368

    (28+32)7 287+32

    1539+4539(15+45)39

    4050+5090 40(50+90)

    74(20+1)7420+74

    25(17+3)2517+253

    再请学生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

    学生选题计算。

    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3、解决实际问题:

    (1)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2)变植树题为求女生比男生少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3)现在你对乘法分配律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锚垫孕伏 篇四

    1.口算:(卡片)

    25× 17×4 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 6×4+4×5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比赛场景,在活动中激趣

    谈话:听说我们四(1)班的同学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想不想显一显身手?那我们来一个速算比赛怎么样?

    A组B组

    (1)135×6+65×6(1)(135+65)×6

    (2)9×37+9×13(2)9×(37+13)

    在A组同学不服气,说B组容易时,教师激趣:是吗?B组容易?那我们再来一次好吗?

    A组B组

    (1)(10+4)×25(1)10×25+4×25(2)(4+8)×125(2)4×125+8×125

    谈话:为什么这次A组又输了?观察观察,可不要冤枉了老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一切数学知识来源于发现问题,而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有所成就在于他发现问题。看看今天我们的同学们发现一个怎样的数学知识。有信心吗?给自己鼓鼓掌!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海安县首届批发王杯少儿才艺大赛”了,声乐兴趣小组的于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一样的漂亮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评析:玩是学生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如何让学生玩出效果来?教师提供了一个“竞赛”的机会,让学生在“竞赛”中发现竞赛的不公平,近而寻找不公平的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了同组算式之间的关系。】

    二、创设活动情境,在合作中探究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谈话: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于老师可以怎样搭配服装?

    (1)学生的选择方法1: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安排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板演,并了解全班学生采用的什么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课件显示)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巡视。

    [教师板书:(65+45)×5=65×5+45×5],让学生读一读。

    (2)学生的选择方法2: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32+45)×5=32×5+45×5]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信封中的练习纸,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在□里画=号),哪些不能?当然你可以先计算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得数,也可以仔细观察。

    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中间的□里画“=”

    (1)(28+16)×7□28×7+16×7

    (2)15×39+45×39□(15+45)×39

    (3)74×(20+1)□74×20+74

    (4)40×50+50×90□40×(50+90)

    (5)(125×50)×8□125×8+50×8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课件显示修改过程)

    谈话:你能写出几组类似这样的式子吗?大家动手写一写。(提醒学生认真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比较这些等式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

    3、反思学习,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像这样等号左边和右边的式子都会相等,这是不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存在?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如果用a、b、c代表上面等式中的数,这个规律怎样表示?[板书:(a+b)×c=a×c+b×c板书好适当图例解释意思]

    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

    (课件显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评析:深层次的探究,教师不急于点明规律,维持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总结规律,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内化知识,在实践中运用

    谈话:让我们带着自己发现的数学知识进入今天的“数学乐园”吧!

    1、大显身手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师:第2题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补充板书:a×c+b×c=(a+b)×c]

    2、生活应用

    (“想想做做”第3题)

    小结:说说两种方法的联系。

    3、巧妙运用

    (“想想做做”第4题)(同桌一人做一组,做在练习本上)

    谈话: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计算比较简便?

    现在你知道上课开始时为什么B组同学算得快吗?

    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明辨是非

    我校二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有34人。三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36人。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王小明这样计算:

    (3+2)×(34+36)

    =5×70

    =350(人)

    ①观察一下,你赞同王小明的算法吗?为什么?

    ②要用乘法分配律,要有什么条件?

    5、巧猜字谜

    猜一猜,等号后边是三个什么字?

    人×(1+2+3)=

    6、大胆猜想

    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号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交流猜想。

    谈话:我们再回到课开始的那条题目上,如果于老师想知道“买5件夹克衫比5件短袖衫贵多少元?”你能帮她吗?试试看!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a-b)×c=a×c-b×c

    小结:大家真了不起!让我们为自己的伟大发现热烈鼓掌吧!

    【评析:例题的第三次变式,为学生的猜想提供了素材,也让本课学生的探究得到延伸,拓展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四、回忆梳理知识,在反思中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乘法分配律教案(最新5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728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学会称赞教学反思_称赞教学反思(优秀10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