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初一上册语文课程人教版免费视频】初一上册语文...
  • 【初一上册语文课程人教版免费视频】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贴心整理的8篇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习题下面的词语。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

    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三、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及时把成熟的见解写在黑板上,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板书结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2、结合学生的板书,浅析女娲。

    学生板书中有的将女娲看成神,有的将女娲看成人。

    问: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明确:神)

    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象)

    教师板书,给女娲画上一对蝴蝶的翅膀----插上想象的翅膀

    3、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象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明确: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板书: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充在翅膀的两翼。

    四、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生。写作文片段,师巡视指导。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象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五、课堂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象”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张开想象的双翼自由飞翔。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象。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

    《山海经》

    《一千零一夜》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袁珂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运用大胆奇特且合情合理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演绎和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由于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大都耳熟能详,所以不必对情节过程进行分析;而当着重体会情节中渗透的丰富想象。

    想象是神话的突出特点,也是本文学习应把握的重点。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对文本的阅读,分两步走:先进行比较阅读,初步感知想象的情节;再进行探究阅读,把握想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尝试正确运用想象。从而,由浅入深,学以致用,争取一课一得。目标明确之后,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还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

    首先,将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通过比较来感受、鉴别,体会丰富的想象使故事更生动、具体、有趣。接下来品读课文中更具想象力的情节,以放声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来。进而在美读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能生动地讲述部分情节。在讲述的过程中,抽象文字上升到头脑中转化为形象思维,体会想象的奇趣,并自觉加入自己的想象。

    在探究阅读中,从分析女娲形象入手,把握想象的特点、要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体会、明确。学生可随即将讨论结果明确在黑板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很鲜明地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女娲形象。板书有不少重复之处,这恰能体现女娲形象的鲜明,当予以充分肯定;答案的多元化,也能够证实女娲是一个栩栩如生的立体形象。完成“女娲是一个……”句式过程中,能够自然带出分歧,即女娲是人还是神,争论后得出:女娲是有人性的神。深入讨论,从女娲形象上去判断,想象的特点、要求。结合板书形象地展现,想象的两个要求:大胆奇特、合情合理。

    带着对想象的理解,学以致用,扩写神话《夸父追日》。在实践中指导纠正,请几个同学读。写作的片段,其他同学共同评析。鼓励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培养学生合理运用想象的能力。最后引名言说明想象的可贵,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把对想象的体会延展到课外。

    整体来说,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象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象。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虽然没什么新意,但几个环节组合起来,综合运用,确实能够逐步提升学生对想象的认识,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效。此外蝴蝶形的板书设计,使得想象的作用、特点,形象化了,具体化了。

    初一语文课文教案 篇二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渗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实事求是的道理。

    初一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

    2、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① 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②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③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下课时,出示幻灯片1,让学生聆听鸟儿悠扬的鸣叫。)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试想每天的清晨,都被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唤起,一天的开始是多么的美好!

    提出要改变鸟类对人类的现状——害怕,畏惧,学习本文就可以得到改变这种状况的启发

    (出示幻灯片2)让学生描述图片中鸟的外形,并抓住“珍珠似的白点”引出本文题目——珍珠鸟。

    二、 分组自学课文,品读文章

    (一)、出示自学要求:(出示幻灯片3)

    1、自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2、归纳“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

    3、从哪些句子看出鸟儿对“我”有怎样的反应?

    4、“我”从和鸟儿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将相关的语句画出来。

    (二)、组内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三)、班级交流后,教师明确

    ①巢 瞅 雏 呷 垂蔓 眼睑 眸子 流泻 斑斑驳驳 ②生意葱茏② 重新为它们加工鸟笼;

    按时添食加水;

    按捺住好奇心不轻易打扰

    ③ 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赖我

    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三、 合作探究,悟读课文

    出示探究问题:(出示幻灯片4)

    1、“信赖”的内涵上什么?

    (自由、宽容、关爱、真诚……)

    2、为什么文章在开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怕人”?

    (见参考书P272页)

    3、3、认为小珍珠鸟的哪些动作、神态最传神?

    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这又像一个淘气 而又听话的乖孩子。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伏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然后,“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到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居然也懂得看脸色行事。作者用人性化的眼光看待无知的小鸟,把人对动物的关照之情笼罩全篇。)

    4、组内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至少一个)

    (此题较灵活,但应注意深入引导)

    四、 美读片段,感受“美好的境界” (出示幻灯片5)

    让学生挑选最有感触的语段,一般为6——16小节中的片段,教师配乐创设环境。

    五、 发挥想象 产生新疑(出示幻灯片6)

    试想小珍珠鸟长成大珍珠鸟,还会象现在那样信赖“我”?

    为什么?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要求:联系现实生活,人类处境,国际形式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最好是时事类的。答案开放。

    六、 教师小结

    七、 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7)

    1、摘抄文中你认为的精彩语句。

    2、试着接触一种不熟悉的小动物,努力使它成为你的新朋友,并尽力记录这一过程。

    初一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⑴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⑵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⑶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⑴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XXXXXXXXXXX”画出),并用“x”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⑵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XXXXXXXXXXX(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XXXXXXXXXXX”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XXXXXXXXXXX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XXXXXXXXXXX”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

    ⑴体裁不同;

    ⑵所抒之情不同;

    ⑶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X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初一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诵读品味,体会写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觉,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萝的遭遇。

    【教学程序】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

    2。诵读法。

    3。作卡片,摘抄优美语句。

    媒体设计

    配乐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字词、作者简介、配文插图、语句揣摩练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生活中的花鸟虫鱼,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哪一种曾触发你的联想,牵动你的情思?(同学们发言。)的确,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像作家那样用"第三只眼睛"——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并认真体会,那么,山水花木、鸟兽虫鱼等平常之物都会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迪。今天,让我们到一条紫色的瀑布边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解题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让人在绚丽的色彩、奔腾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义的作品。作者宗璞(1927~),原名冯宗璞,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三、研习课文

    1。速读,整体感知

    ①自由散读,根据语境理解字词。

    ②紫藤萝瀑布有什么特点?从字面上看,作者把它与什么联系起来?

    明确: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抓住紫藤萝瀑布的特征,勾出紫藤萝联想到的“生命”、“精神的喜悦和生的宁静”、“生死谜”、“手足情”等字眼,为下文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作准备。

    (解说:旨在让学生根据语境识记字词,初步感受“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①前一部分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紫藤萝盛开的景象。紫藤萝成片成片地盛开时,居然能"像一条瀑布。。。。。。在流动,在欢笑",那"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的"点点银光",多像"迸溅的水花",那是阳光下跳动着的紫色的音符,正谱写着生命的欢歌啊!再看那每一条盛开的花,都是鼓满了帆的船,漾满了笑意的脸,何其蓬勃、何其"辉煌"!作者用贴切的比喻、拟人,绘声绘色地把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解说:让学生通过诵读、讨论,体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②怎样理解特定历史时期有关紫藤萝的故事?

    明确:萧杀的政治气候禁锢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花也有情,竟寂寥得"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后来连"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可花儿并没有枯死,那顽强的根,纵然饱经摧折也孕育着希望的种子,随时准备破土而出。看,"藤萝又开花了,开得那样盛,那样密",它汇成了奔腾的瀑布。立在瀑布边,掬一捧入口,便是滋润着干涸心田;抚摸鼓胀的花朵,便是起锚生命的航船。

    这一段故事,是作者极尽铺陈点染之能事,描写了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后,笔锋陡然一转而写的。理解这一段故事,可略为交代背景,设"凋零了的紫藤萝后来怎么样?"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紫藤萝的一荣一枯,正昭示了生命的价值和希望的可贵。

    ③朗读第8段和第11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如瀑布般的紫藤萝盛开着,散发着蓬勃的生命的气息,高奏着昂扬的希望的乐曲,解开了"生死谜",抚慰着"手足情"。不是吗?只要种子在,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只要真情在,许多失去的还有再来的时候,人生在世,纵有艰难险阻,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暗礁、险滩又怎能阻碍"满装生命的酒酿"的"紫色的花舱"驶向彼岸呢?

    (解说:让学生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3。品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朗读写景段,让学生图画出景物描写中渗透了作者情感的语句。如"辉煌淡紫色"的"辉煌"抒发了作者对瀑布生命力的盛赞之情,"流动""欢笑"传达了生的喜悦。"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表达了作者失落怅惆的情绪。

    (解说: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景中之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迁移训练

    以《绿色的海洋》为题,抓住森林的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五、布置作业

    本文还能给你什么联想和启示?课后写一篇练笔。

    (解说:训练联想能力,可类比联想,也可相反联想)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应完成相关习作,以提供课堂素材。

    (二)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出示任务: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文从字顺,什么是文从字顺呢?“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从字面上翻译一下,我们可以说是“文字顺从”,它反映着写作的人驾驭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那么,我们又为何要做到文从字顺呢?大家来看一看下面的内容:

    “诗言志”——《尚书·尧典》(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想法、抱负、志向。)

    “诗缘情”——陆机《文赋》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叶圣陶

    “我手写我心”——里尔克奥地利诗人

    看到这些内容,你了解了文从字顺的目的了吗?是的,我们就是要能够运用好词句表达出我们内心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我们“自己想说的话”。

    反馈指导:导入情节的创设,是构建学习环境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开始思考。

    环节二:注重积累,准确表达

    出示任务:

    1、(图示)小明同学看到校园花圃中开放的格桑花盛开,想表达对这种花的生命力与美丽的赞叹,他对同学说:“校园里的格桑花真是好看死了!”但又感觉一句“死了”完全不能表达出他心里的感受,你能帮帮他么?

    2、美丽的花朵总能触发人们的情感,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就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紫藤萝花开的美好与盛况,语言文字优美,用词准确,表意清晰,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指导学生抓住特点诵读后)让我们来仿照这段话,也紧抓格桑花的特点,来写一写我们校园中的格桑花。

    反馈指导:有针对性的反复朗诵,结合景物特点的适度品读,关注表达,使自己的用词更加准确,语言更加有条理。而这一过程更能让同学们理解积累的方法和重要性。

    小结:积累与模仿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很好的提升同学们驾驭文字的能力,积累好词好句。但想要有条不紊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还需要紧抓重点,使句段之间逻辑清晰,直指中心。

    环节三:细致观察,条理连贯

    出示任务:得到了帮助的小明很高兴,他写了这样一段话:

    “大多格桑花的枝丫上都有一朵花盛开,一朵花待放。怒放的花朵颜色不同,或白或紫却都那么纯净,每一朵盛开的花都像圣洁的天使,张开了自己的翅膀。花朵圆圆的,又像是孩子们的笑脸,畅快怒放。”

    但是老师说只有单纯的写景是不足够的,我们还要表达出内心的情感或者志向,所以让小明再去观察格桑花,小明这又犯了难。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个礼物可以协助学会观察,这个礼物就是(掀开红布)——砖头。砖头,大家几乎天天看到,但如果让你用语言描述一下你天天看到的东西,你说的出来吗?

    (引导学生从形、色等各方面观察)

    观察事物,要多角度,仅仅观察观察外面还不是真正会观察,真正会观察得看出它的作用和本质。

    (引导学生发现砖的本质是泥土,经过烧灼等步骤后才变成砖石,可以用来搭建房屋)

    你从砖的烧制中得到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得出对于人的思考)

    那你再次观察格桑花,又能观察到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呢?

    (易成活、晚凋零,感受生命力等)

    反馈指导:在本单元学习中,要注意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常见事物来表达哲理感受的,“托物言志”的关键就在于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在“物”与“志”之间建立联系,使物能达意,才能表达心中的志向或期望。然后,我们要由课内走向课外,关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对常见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并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形象、有重点地进行描写刻画。

    小结:写作就是这样,细致观察,抓住重点,理清你要表述的中心,这样文意就会清晰起来,语句就会连贯起来。

    环节四:真事真情,主线清晰

    出示任务1:学会了观察,小明又去看格桑花,他发现在百花败落的深秋,在干涸的土地上,格桑花依旧盛放,他被格桑花的不屈于艰难的环境而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写了一篇作文,叫永不凋零的格桑花,作文中写到了自己自由失去了母亲,叙述了自己在贫寒的家庭中奋发图强的故事,写完了很得意,拿给老师看。老师看完作文,心疼着小明的不容易,一打听却发现他的母亲上午还送他来学校,老师感慨道:“岂能为了感人,牺牲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而在所不惜?”

    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反馈指导:在老师的教导下,小明终于明白了真事真情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只有真实的经历才能带给我们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写别人的事情,是永远没法体验当事人的情感的。同学们要明确的认识到写真事、诉真情的重要性。

    出示任务2:我们一起读一读贾平凹先生的作品《一颗小桃树》选段。

    “黄昏时候,在窗下坐着,一外望,却看见我的小桃树。它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样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市早不陈列了,花盆一垒一垒地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他们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撂在这里,而漂流异乡,又漠漠地忘却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

    文中的哪些内容打动了你?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反馈指导:文中的一些细节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伪造出来的,而且也只有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情感才能够文从字顺的表达出来,做到我手写我心。

    环节五:总结落实

    出示任务:一朵花、一片落叶;一个玩具、一盏台灯;还是一个饰物、一把乐器,这世间总有那么一个东西寄托了一件曾触动你的事情,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想写什么景或物的哪个特点,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完成后,记录在笔记本上。

    反馈指导:让学生有一定方法的尝试去表达,去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因为只有写真人、叙真事、描真景、说真话、抒真情,作文才会血肉丰满,才能“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继续认真观察,或者认真回忆,抓住特点,以“我心中的”为题,写一件曾打动你心灵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快速阅读,了解主要情节,把握女娲这一形象及女娲的情感。

    2、通过对《女娲造人》和《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内容的比较阅读,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复述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的主要情节。

    2、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找出作者做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提要法、比较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通过默读完成对课文的感知。

    2、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或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和质疑问难,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古今中外许多人的丰富想象,那么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释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请学生依据课文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女娲是谁?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3)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4)女娲造人成功了吗?

    (5)……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3分钟以内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并试着找出问题答案。

    班级交流,明确答案:

    (1)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2)女娲为了消解自己的孤独寂寞,使天地生气蓬勃起来就开始造人。

    (3)她先是揉泥捏人,后来甩泥造人,最后是男女相配造人。

    (4)人类世代繁衍,她造人成功了。

    (5)……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2、请学生依据以上问题答案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完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任务。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字并提出思考问题:

    1、对照《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字,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

    2、作者又删减了哪些内容?作者做这样的增删有什么好处呢?

    设计意图: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找出作者做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四)人物分析

    1、从文中找出描写女娲造人前后情感的文字,看看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神?

    2、文章结尾写到“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试想女娲看到这样的情形又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设计意图:发现作者眼中的女娲的形象,把握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及女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拓展延伸

    女娲造人的故事是汉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神奇想象。人类童年时期,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许多现象也做过类似的想象,如《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对江河东汇大海,日月星辰向西北汇集的解释;《夸父逐日》中对于桃林的神奇想象等。

    1、教师出示补充材料:《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的原文和译文组织学生阅读。

    2、组织学生从内容、创作手法等角度归纳总结我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设计意图:帮助深入了解神话的特点。

    小结: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最可贵的创造和探索精神,人类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从远古走到今天的,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的未来也要考这种精神去书写。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精神的源泉是什么吗?那就是——想象力。让我们用想象力去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吧!

    (六)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主题展开活动(根据小组喜好选择主题)。

    1、“开在远古的绚丽之花”——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形象。

    2、“最初的梦想”——从中国神话看古代人们最质朴的诉求。

    3、“众神之家”——西方神系梳理。

    4、“来自鸿蒙的‘男神们’”——中西方神话中男神形象比较。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扩大学生对神话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象的魅力的体会,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初一上册语文课程人教版免费视频】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7381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小麻雀音乐教案】小麻雀教案(优秀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