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下...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贴心为您整理了4篇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试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 32×(200+3) 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7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3题,2、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3、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2、第4题,5、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题先把算式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3、第7题,7、先让学生独立做,8、然后集体核对,9、核对的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当核对“26×3”时,10、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11、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发言后,12、教师说明:26乘以3可以写作(20+6)×3,13、根据乘法分配律等于20乘以3的积再加6乘以3的积,14、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就是说,15、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口算有些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道题中的第7小题应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16、第4、6、8、9题应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便。

    4、 第9题和第10题,18、先让学生独立做,19、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l9x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这道题的做法有:(80―30)×110一30×110;

    (80―30―30)×110;

    (80―30×2)×110。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5、6、8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5× 17×4 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 6×4+4×5

    (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

    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

    (4)教师出示:20×(15+9)

    20× 15+20×9=480

    20×(15+9)二20×15+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

    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捐

    达到水到渠成。)

    教师;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

    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

    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二——×4+——×4

    (62+12)×3=——×——+——×——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

    数可分别用o、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提醒学

    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a×b×c=a×(b×c)问学生根据是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

    们观察我们练习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7:

    (1)出示例7:

    102×43

    =(100+2)×43

    =4300+86

    =4386

    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

    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①组织同学讨论。

    ②组织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5页。

    ③启发学生明白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学

    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三)巩固发晨

    1.练习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4)8×27+73×8=8×(——+——)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

    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5 24×5+24×8

    (3)20×(17+15) 20×17+20×15

    (4)(40+28)×5 40×5+28

    (5)(10×125)×8 - 10×8+125× 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十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2)与6×8—6×8相等的式子是( )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6,分组计算练习十四第3题。

    (四)课堂小结

    ③28×42×29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练习十四第2题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 =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实际内容,本课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主要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挂图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

    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 巩固应用、深化延伸

    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

    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做第5题,重点提示学生第2题 48×3-45×3可以写成(48-35)×3

    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虽然在例题中没有出现,但现在这个知识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么来学习的?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4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746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数学教案(10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