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
  •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贴心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步骤的观察、猜测、比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

    2.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数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拟定自学提纲 自主预习

    1.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24页情境图)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认真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教师把这两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究一辆大巴车和一辆中巴车在济青高速上相遇的问题继续探索乘法运算的规律。

    2. 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媒体出示)

    (1)运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方法,通过自主解决上述问题,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会用自己的话表述,会用字母表示。

    (2)乐于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困惑、体会与大家分享,乐于与同学合作。

    教师引导:有信心达到这两个目标吗?(有!)

    老师的指导会对你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请看自学指导

    3. 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4页到25页第二个红点前的内容,重点看图上同学的对话。思考

    (1)如何求济青公路的全长,有几种解法,如何列式计算。

    (2)比较两种解法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猜想?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5分钟后汇报自学成果,看谁能独立用多种方法解答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并能发现乘法运算的规律。)

    4. 学生按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汇报交流 评价质疑

    调查学情: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请放下。

    1.小组交流: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困惑和体会,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班内汇报:师指小组选代表按顺序汇报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其余同学随机质疑、补充。

    课堂生成预设

    (1)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教师追问:第一种算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种算法呢?

    预设一:先算两辆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预设二:先算大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中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2)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110-90)×2

    =20×2

    =40(千米)

    110×2-90×2

    =220-180

    =40(千米)

    教师追问:你能说说两种算式的意思么?

    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求大巴车1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2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

    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求出大巴车和中巴车2小时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

    (3)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加(或减)再乘;

    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相乘再加(或减),但计算结果相同。

    (4)据此,你有什么猜想?

    预设: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5)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呢?

    (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学生观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比较。

    通过观察,有何发现?引导学生回答

    举例验证:(125+12)×8 = 125×8+12×8

    (40-4)×25=40×25-4×25

    (8+16)×125=8×125+16×125

    (80-8)×125=80×125-8×125

    (6)通过验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教师总结: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你会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用字母表示:(a± b) c=ac±bc)

    三、抽象概括 总结提升

    1.通过以上研究,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课堂预设

    预设一: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预设二: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结果不变。

    预设三: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预设四: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a± b) c=ac±bc

    2.如果是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这个规律还存在吗?你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课堂预设

    举例验证:(2+3+5)×4=2×4+3×4+5×4

    (1000+100+10)×3=1000×3+100×3+10×3

    教师总结: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设计意图:将乘法分配律适当拓展

    3.在记忆这个规律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乘法分配律,避免常犯的错误。

    课堂预设

    预设一:括号里的每一个数都要乘括号外的数。

    预设二:括号里的数必须是相加或相减,如果是相乘就不是乘法分配律。

    预设三:这个规律还可以倒过来看。

    教师追问:怎样倒过来看?

    预设:几个数都乘同一个数,再相加或相减,可以先把它们相加或相减,所得的和或差再乘这个数,结果不变。

    四、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教师引导:怎么样?学会了吗?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 1.考一考(课件出示第26页第2题)

    (1) 指4名学困生板演,其余同做在练习本上。

    (2) 展示不同答案:谁的答案和板演者不同?请到黑板前展示出来。

    课堂预设:(以第一题为例)

    (80+70)×5   ( 80+70)×5

    =80×70+70×5   =80×5+70×5

    2.议一议

    (1)你认为谁的答案对,为什么?谁的答案不对,为什么?

    (2)第一种答案是把括号里的两个加数相乘了,不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错了;第二种答案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是正确的。

    (3)用同样的方法评议其余3题。

    (4)同桌互改

    (5)统计错题情况,让小组代表说说错误原因。

    (6)学生各自订正错题。

    3.全课小结:你在本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课堂预设

    预设一:我知道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预设二:我又体验了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预设三:我感受到我们山东省的交通真是便利,作为山东人我感到自豪!

    五、当堂训练

    1.出示课本第26页第3题

    2.《新课堂》第17到第19页信息窗2第1课时内容。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谈一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分配律

    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110+90)×2=110×2+90×2 (110-90)×2=110×2-90×2

    验证

    (125+12)×8 = 125×8+12×8 (40-4)×25 = 40×25-4×25

    (8+16)×125 = 8×125+16×125 (80-8)×125 = 80×125-8×125

    结论:用字母表示:(a± b) c=ac±bc)

    (2+3+5)×4=2×4+3×4+5×4

    (1000+100+10)×3=1000×3+100×3+10×3

    拓展: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10+2) 10×6+10×4

    2、 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 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 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

    =9×(37+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练习 下载

    1、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47+8×53=□×(□+□)

    3×6+6×7=□×(□+□)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 ×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8 24×5+24×8

    (3)20×(l+15) 0×17+20×15

    (4)(40+28)×5 40×5+ 28

    (5)(10×125)×8 10×8+125×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

    ①(a+b)×8 ②(a-b)×(8+8) 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③10×5+5×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38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定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从平时我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预设流程

    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2、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175+75)×4 = 175×4 + 75×4

    (175+125) ×4 = 175×4 + 125×4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1、观察比较

    2、提出猜想。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们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验证,看看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三)、总结规律,概括模型

    1、总结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个规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规律吗?(生猜测)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齐读)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

    2、用字母表示: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分配律?

    测评总结(约12分钟)

    三、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请你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 + )×20

    66×28+66×32+66×40=( + + ) ×40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前两道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应用,后三道属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6×(19+28)=56×19+56×28

    (18+15)×26=18×15+26×15

    (11×25) ×4= 11×4+25×4

    (45-5)×14 =45 ×14 -5 ×14

    强调: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40+4)×25 39×8+39×6-4×39

    4、拓展提高

    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这道题吗?

    86×101

    四、说一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175+75)×4 = 175×4 + 75×4

    (175+125) ×4 = 175×4 + 125×4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四

    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

    那怎么办?

    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

    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5,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l、2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面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3)4 54+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于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3)4=54+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7)6 186+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连起来,教 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9) 20xx+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 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彩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同时板书。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8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斑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c=ac+bc

    等号左面(a+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2题。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率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类似的认识,因此比较难于把握。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通过学生互动,发现规律,提出设想,验证结论,最后灵活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由于平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比较高,一部分学生还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借以带动全班的学习,所以我决定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操作、交流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1.动手“做”数学;

    2.充分发挥“兵”帮“兵”的作用;

    3.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

    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强化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与课题相关的练习(以“小灵通”、摘取“智慧果”的形式激发兴趣,并配备音乐调节情绪,同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设计加大课堂密度)。

    2. 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2捆。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创设故事情景

    教授将手指蘸入煤油和蜜糖的杯子里,用嘴尝得津津有味,但学生跟着做却无一不上当,因为教授伸进的。是食指,吸的是中指,以此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告诫学生注意下面的操作要认真观察,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品质。

    二、导入

    1.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两根,围成一些图形,说一说你用哪些简便的方法算出小棒的总长度,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3+2)×2=3×2+2×2

    师:你们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①通过计算,知道结果是一样的;②无论怎样摆,都是4根小棒,所以总长度是不变的。

    (通过学生的摆和说,引导他们向乘法分配率的表达形式逼近)

    2.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3根,进行类似上面的操作。

    学生:这样摆比较有规律,很容易看出小棒的总长度,并且可以知道(3+2)×3=3×3+2×3)。

    (让学生把有规律的摆法投影出来)

    3.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4根,仿照上面再操作。

    要求:在学生摆拢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和评价。让学生把有规律的做法进行实物投影,并介绍想法和发现。

    学生:

    3×4+2×4=(3+2)×4 (8+2)×2=8×2+2×2

    7×2+3×2=(7+3)×2 (3+2)×4=3×4+2×4

    (6+4)×2=6×2+4×2

    分析:通过参观,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摆法;通过评价,知道我们能创造数学,

    发现规律,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向乘法分配率逼近。

    4.猜想:你能说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

    如:(12+72)×8=12×8+72×8 25×84+75×84=(25+75)×84

    …… …… …… …… …… …… …… …… ……

    5.小组讨论。

    (1) 根据以上算式的特征进行讨论,讨论后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见解;

    (2) 师生共同归纳各种见解: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教师:这就是乘法分配率。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分析:综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是牵着学生走,所以乘法分配率是强加给学生的,故学生就容易出错,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应该从直观思维入手,而以抽象思维结束,因此,我就采用了“操作──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了。

    三、新授

    1.自学书本;

    2.质疑,提出新见解;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互助作用,以点带动全班的学习。)

    4.教师:用公式怎样表示乘法分配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学生正确读出公式,引出乘法分配率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5.形成性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37+65×37 102×45 38×99+38

    要求:学生想办法,学生说思路,学生评,学生互助并加以改正。

    四、小结

    (学生以谈体会的形式进行,包括方法、感觉、情感和态度方面)

    五、拓展性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12×25 63×25-59×25 38×101-38

    说明:这些题目学生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的,目的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兵”帮“兵”的指导作用。

    六、反馈生活中的数学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运用乘法分配率解决一些问题,你能举出例子吗?

    (同位互说,或者小组商量,再发言。)

    七、布置作业

    1.基础题:第66页第4、7题。

    2.思考题:第66页插图。

    乘法分配律 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把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预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 73)×8 40×9 40×1 14×(10 2) 10×6 10×4

    2. 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 5×80 (1250 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假如用a、b、c表示3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 (a b)×c=a×c 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 2)×43,102×(40 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 9×63

    =9×(37 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 、×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 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练习 下载

    1.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 25)×2=□×□ □×□

    8×47 8×53=□×(□ □)

    3×6 6×7=□×(□ □)

    8×(7 6)=8×□ □×□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 ×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32×(48+52)

    (2)(24+8)×824×5+24×8

    (3)20×(l+15)0×17+20×15

    (4)(40+28)×540×5+ 28

    (5)(10×125)×810×8+125×8

    (6)4×(30+25)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29)与下面的相等

    ①28×42+28×29②(28+42)×(28+29)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①(a+b)×8②(a-b)×(8+8)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①10×5+8×5+9×5②10+5×8+5×9③10×5+5×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 8)×2535×37 65×37

    32×(200 3)38×29 38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八

    教案内容:

    一、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主要讲解的内容:

    课本第26页例7及相关练习题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网络,耳机等

    学生准备:数学书、笔、练习本、笔记本

    五、教学环节

    1、反馈家庭作业(表扬做的优秀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完成不太好的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2、复习导入

    算一算,比一比

    (10+5)×5= (8+2)×7=

    10×5+5×5= 8×7+2×7=

    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习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发现。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3、新授

    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促成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生成,为探索运算定律准备了资源。】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 学生先自己做上传自己想法,连麦让个别学生说明。

    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方法一:先算每个小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25

    =6×25

    =150(人)

    方法二: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计算结果都是150人。

    ③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2)×25=4×25+2×25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吗?学生发语音

    左边是4加2的和与25相乘,右边是4和2分别与25相乘,然后再相加。左右两边结果相等。

    教师适时用箭头表示出来。

    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写在练习本上。

    拍照展示

    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相等。

    ④你能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这个规律吗?

    如:(4+2)×25=4×25+2×25

    左边表示6个25,右边表示4个25加2个25,也是6个25,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得出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⑤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a+b)×c=a×c+b×c

    a×(b+c)=a×b+a×c

    4、练习巩固

    (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答案:× × √

    解析:【考查目标1、2】借助乘法意义判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注重形式表达的认识与强化。

    (2)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答案:运用了乘法分配律25×12=25×2+25×10

    解析:【考查目标1、2】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乘法的算法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答案:(75+45)×60

    =120×60

    =7200(元)

    解析:【考查目标3】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在列出不同算式的基础上,以生活情境的材料解释算式意义,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5、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个新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是(a+b)×c=a×c+b×c

    左边表示(a+b)个c,右边表示a个c加b个c,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如果反过来,等式仍然成立。

    如4×7+4×3=4×(7+3)

    利用这个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6、钉钉家校本布置家庭作业,当天提交。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借助实际问题体会、认识乘法乘法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算式。

    预设过程

    一、引入

    1、学校要买25副乒乓球,每个乒乓球4元,每个乒乓球板9元,一共要多少元?

    2、理解题意

    二、探新

    1、学生独自列式

    2、小组交流想法

    3、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5×(4+9)=25×4+25×9=325

    25×(4+9)=25×4+25×9

    指名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4+9)×25=4×25+9×25=325

    (4+9)×25=4×25+9×25

    4、改题:如果改为买45副,你又可以怎样算?

    45×(4+9)=45×4+45×9

    (4+9)×45=4×45+9×45

    5、观察:请你们仔细观察上面这几题,

    6、你们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右边都是两个数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不同点:算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

    联系:算式左边和算式右边有什么联系?

    6、举例:这样的算式你能再举出一些吗?

    7、概括:你们能把上面的规律概括成一句话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a+b)×c=a×c+b×c

    a×(b+c)=a×b+a×c

    8、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三、巩固

    1、做一做

    判断并说明理由

    2、第5题: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第6题

    103×1220×5524×20525×24

    四、: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口算

    2、作业本

    3、寻找生活中乘法分配律的例子。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P15

    口算训练P16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在第一个班上课,我是运用以上的情境情境进行教学,但是题意不是很清楚,学生在这个地方也浪费了许多时间,而后面探究规律的顺序是这样的:先根据情境列式计算,再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习题,再让学生相关的规律,但是这样下来感觉学生学得非常被动,对规律的概括非常困难,学生理解不够深入,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就做了如下的调整:情境改为学校要买25套衣服,每件上衣要20元,每件裤子要10元,一共要多少元?这样的情境比较清晰,学生列出算式后再让学生说一说,

    生1:我觉得这样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与这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生2:是呀,一个数好像是公共财产,都是它们共有的。

    这样学生对这个因数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也觉得比较有意思。再让学生举例,举例时再让学生说明这样写的理由,这样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比较轻松。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十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 =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7503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八年级学三角形相似吗】八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2课时)(优秀3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